双城上演印象派大展 刷新你的认知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5年3月刊
作者:文/本刊记者 陈曦 图/上海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提供 责任编辑
2025-04-03 10:33:58
0

      印象派艺术爱好者们有福啦!最近,上海博物馆“请来”马奈、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36位艺术家开启了一场“印象·派对”;52件法国橘园美术馆及奥赛博物馆珍藏的画作汇聚香港艺术馆,带你锁定塞尚和雷诺阿这两位印象派巨匠的艺术风采。相似的主题有不同的精彩,这趟印象派艺术之旅不容错过!

 
 
展览主题:“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4月21日
 
 
      “印象派对”已开场 请各就各位
 
      自2024年年底全面开放以来,上海博物馆 东馆近日又以一场盛大的艺术派对——“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吸引了观众。这份华丽的“派对”名单涵盖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名家阵容,包括库尔贝、柯罗、马奈、莫奈、西斯莱、毕沙罗、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马蒂斯、布拉克、毕加索等欧洲艺术巨匠,以及黑田清辉、刘海粟、潘玉良、草间弥生、杉本博司等亚洲艺坛名家之作。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五展,以“派对”为主题,分为六个单元,汇聚了36位艺术家的69件精品,首次完整地、教科书式地展现印象派从萌芽、发展到鼎盛的艺术轨迹,及其对后世艺术产生的深 远 且持 久的影响。此次展品分别来自日本POLA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刘海 粟美术馆和安徽 博物院。
      “印象·派对”展览以POLA美术馆藏品为主,而这也是POLA美术馆藏品在海外规模最 大、级别最高的一次特别展示。据了解, POLA美术馆于2002年在日本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内落成开馆,以其从印象派到现代艺术的丰厚收藏闻名于世。POLA美术馆的藏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堪称20世纪后半叶日本私人收藏之最。
      透过精彩纷呈的展品,观众可深入探索印象派背后跨越时空的艺术交流与对话。在探讨印象派风格的形成时,东方艺术尤其是浮世绘的影响不可忽视。而以印象派为代表的西洋绘画,也反 过来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亚洲艺坛,尤其是中国和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展览着重呈现了印象派绘画在亚洲的接受与传播历程,并展示了当今艺术家如何继续从印象派的伟大变革中汲取灵感。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2025年至2026年是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此次展览的举办恰逢其时。日本是亚洲收藏印象派绘画艺术的重地,“印象·派对”展第一次将POLA美术馆历年珍藏的印象派及现当代艺术精品带到中国。“这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次艺术交流与碰撞,也是对以亚洲细腻品位为主导的艺术收藏的一次精彩呈现。”(注:本文配图均为日本POLA美术馆藏品)
 
36.jpg
克劳德·莫奈
(1840年至1926年)
《吉维尼的干草堆》
1884年 布面油画 
莫奈的最后居所位于距离巴黎不远的吉维尼,他在此建造了著名的莫奈花园。从1884年至1886年,他居住在麦场附近。每年打麦季后,田野里堆满了干草堆,仿佛一座座小山。本作是他8幅干草堆系列作品之一,描绘了庭院西侧莫朗农场的三座干草堆与白杨树林。这个系列意在捕捉景物在不同季节和时刻的光影变化,而本作则特别着重表现了光线明暗的细腻变化。
 
37.jpg
克劳德·莫奈(1840年至1926年)
《国会大厦·玫瑰色交响乐》 
1900年 布面油画
 
莫奈创作系列作品的初衷是通过在相同地点描绘相同景物,以捕捉不同时间、季节和气候下光线的微妙变化。1900年冬天,因儿子米歇尔在伦敦留学,莫奈前往英国小住,开始创作以国会大厦和泰晤士河沿岸风景为主题的系列画作。为描绘国会大厦这一新哥特式建筑,他选择在泰晤士河对岸圣托马斯医院阳台上取景。国会大厦、泰晤士河和雾气,这些伦敦的象征在粉紫色的画面中交织,宛如一首抒情的玫瑰色交响乐。
 
 38.jpg
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至1903年) 
《埃拉尼的晨曦下盛开的梨树》
1886年 布面油画
 
1884年,毕沙罗搬到位于巴黎西北约100公里的伊普特河畔小村庄埃拉尼,并在这里度过了晚年。本作品描绘了埃拉尼清晨的静谧与安逸,曾参展1886年第八届印象派画展。画面以梨树和栏杆构成的纵横轴线,形成了稳定的构图。受修拉和西涅克的影响,毕沙罗对点描技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本作正是这一时期的成果。
 
 
40.jpg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年至1919年)
《戴蕾丝帽的女孩》
1891年 布面油画
 
画面中一位头戴华丽蕾丝帽的女孩惬意地斜倚在椅背上,明眸善睐,樱唇饱满,尽显端庄优雅。作为裁缝与缝纫女工之子,雷诺阿尤为注重服饰的表现。他能够巧妙捕捉不同面料的质感,将服装的细腻与真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作品不仅细致描绘了女子的容貌与肌肤,还通过简洁的笔触刻画了那顶层层蕾丝缝制而成的帽子,呈现出立体蓬松的质感。袖口的轮廓以白色高光点缀,展现了他对服装细节的敏锐观察。
 
41.jpg
保罗·高更(1848年至1903年)
《蓬塔旺树下的母与子》
1886年 布面油画
 
本作品创作于1886年,是高更初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时的作品。画中描绘了身穿布列塔尼传统服饰、戴着头饰的母亲与孩子,置身于茂密的绿色树林中。高更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从毕沙罗和塞尚处学习的印象派技法,以细腻多变的笔触表现草木在微风中的摇曳感。这幅作品代表着高更在印象主义影响下的探索,同时奠定了他后期综合主义风格的基础。
 
42.jpg
亨利·马蒂斯(1869年至1954年)
《戴围巾的女子》
1936年 布面油画
 
马蒂斯的早期创作深受西涅克等新印象主义艺术家的影响,采用点彩技法,后转而与弗拉芒克、德兰等艺术家共同探索并建立了新的色彩理论,强调突破物体固有色彩的限制,大胆运用鲜艳色彩来表现事物。马蒂斯一生钟情于描绘女性形象。画中呈现了一位黑发红唇的女子,她双手交叉,轻搭在腿上,放松地倚靠在椅子上。背景由雪青与黄色两大色块拼接而成,辅以黑色格纹统一画面。色彩与线条、稳定与活跃相互交织,赋予画面鲜明的节奏感。
 
43.jpg
巴布罗·毕加索(1881年至1973年)
《卖花女》
1937年 布面油画
 
1937年夏天,毕加索与诗人保尔·艾吕雅及其妻子努什等人前往法国南部的穆然度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创作了这幅以努什为模特的作品。画中,努什以卖花女的形象出现,头戴草帽,身披披肩。努什的面部和身体被分割成蓝色、粉色、黄色等鲜艳色块,呈现简单的几何形状,仿佛拼贴画般,给人一种可以随意拆分重组的自由感。此作不仅洋溢着轻快的气息,还展现了毕加索在色彩与形式上的大胆尝试与冒险。
 
(图片源自©SuccessionPicasso2024)
 
 
本文节选2025年3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