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艺术品收藏领域,宣德炉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与艺术价值,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的会长,张明深耕此道三十余载,以宣德炉为核心构建了“牧心斋”珍藏体系,他既是这一领域的资深实践者,也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由他带领的明清宣德炉分会以专业精神凝聚藏家力量,从交流收藏到学术深耕,既厘清了宣德炉的历史脉络,也为公众打开了一扇认知这门传统文化与美学的窗口。
在本期专题中,《中国收藏》邀请张明会长进行了一场特别对话,回溯其收藏的缘起与成立分会的初心,并深入探讨宣德炉鉴赏标准的演变、市场发展趋势及传播传统文化的实践。通过张明会长的深刻见解,我们能看到宣德炉收藏在当代的活力与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张明
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会长
《中国收藏》:您是怎么走上这条收藏之路的?
张明:我最早接触的收藏品类其实是钱币,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就跟着学厨的师父开始了,后来兴趣逐渐转向艺术性、历史性更丰富的瓷器、玉器、文房杂项。受王世襄先生的影响,我开始重点关注宣德炉,并在网络论坛上为宣德炉开设了专版,与同好交流和探讨收藏心得。日积月累之下,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收藏体系。在我看来,宣德炉兼具文化符号与实用功能,它不仅是香具,更是连接历史、艺术甚至精神世界的载体,同时让历史上的帝王和文人青睐有加。宣德炉的线条简到极致,可以说凝练了“大道至简”之美。
《中国收藏》: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成立的初衷是什么?发展现状如何?
张明:过去多年以来,收藏圈举办了十几次全国炉友会,随着气氛的高涨和活动的丰富,愈发需要一个专业的组织来为广大明清宣德炉爱好者、收藏家服务,于是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应运而生。分会目前有20多位会员,年龄范围跨越35岁至55岁,以四五十岁藏家居多,年轻藏家较少。我们吸纳的是对宣德炉有着纯粹的热爱、有一定规模的精品收藏并乐于付出和分享的藏家。
《中国收藏》:今天的宣德炉收藏家们沿袭的是明清的收藏鉴赏标准吗?
清初 “莫臣氏”款冲耳炉
清 “大明崇祯年制”款鬲炉
张明:历史上收藏鉴赏的标准其实一直在发展,比如晚明有晚明的标准,清早期又有清早期的侧重,当代藏家并不是在简单照搬古人观点,而是随着对实物的深入研究和对比不断进行调整的。在审美上,我们既尊重传统文人的极简趣味,但也包容多元——宫廷铸造的华丽风格也好,文人定制的素雅文房炉也罢,只要工艺和艺术性到位,都值得被认可。我们出版的宣德炉系列书籍收录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宣德炉,从私家款到官款,从明崇祯到清乾隆,就是想展现宣德炉发展的全貌。
当然,断代争议是一直存在的。比如一场展览里专家们对某件炉子的断代可能看法不一,但这恰恰是好事——有讨论才有进步。我们的目标不是定死标准,而是通过研究、出版、展览,让更多人理解宣德炉背后的文化脉络。
《中国收藏》:近年来宣德炉收藏市场走向如何?
张明:宣德炉市场这些年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起伏,但核心逻辑没变——好东西永远有人抢。比如说在2021年,我们牧心斋为拍卖公司组织了一场专拍,9件炉子全部成交,均价达300多万元,有一件达700多万元。这说明无论大环境如何,藏家总在追求藏品的稀缺性和文化艺术价值。王世襄先生旧藏的宣德炉为什么会成标杆?因为老爷子玩的是文房炉的极致审美。如今收藏市场鱼龙混杂,对于新手来说,还是要多看专业展览和专业书籍,防止踩“坑”,收藏渠道也应认准专业可靠的拍卖行。
《中国收藏》:我们看到分会这几年为推动宣德炉收藏文化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您和会员们是如何考虑的?
张明:我们的核心是追求专业与学术,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尽可能邀请更多收藏家参与进来,提升公众对宣德炉的认知,客观地告诉他们这些藏品究竟“好”在哪里。可能过去看到“大明宣德年制”款,大家会笼统地归为明代,但现在通过“辨物”展览及书籍,重新对比和审视实物的款识及风格,能够辨认出康熙时期宣德炉的各种特征。
2024年,我们与中贸圣佳合作推出了两场“清昼长烟——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甄选”专题拍卖,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提振了市场信心。去年分会还在杭州举办“赏契——雅聚杭州”活动,与国内重要学者、藏家赏鉴古器物之美,并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雷子人先生现场写生创作《赏古图》,该作于中国嘉德2024年秋拍中拍出,所得款项悉数用于慈善助学,将资助28名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在传播收藏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希望为公益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节选2025年4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