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3年12月刊
作者:文/本刊记者 陈 曦 责任编辑 / 赵玉国
2023-12-19 15:26:34
0

      90年来首次将“最美庭院”打开,面向公众不设限开放;举办“广场咖啡嘉年华”,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打破博物馆“围墙”,让展览闪现上海地铁站、商业中心;博物馆暑期讲解服务供不应求,主动引入专业导游的力量……今年,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频频以“破圈”之举带给公众惊喜。

18.jpg

周群华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

 

       在馆长周群华看来,即将落幕的2023年对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是敞开怀抱、大步向前、以全新姿态走到观众眼前的变革之年。近日,周群华接受了《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推动博物馆创新发展、收获观众热情点赞的五个“通关锦囊”。
 
19.jpg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地处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在城市中格外吸睛。
 
 
     
      关卡一:时代在变,文博行业急需变革,今天博物馆该扮演啥角色?
 
      周群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其实,在过去大段的历史时期内,我们是一家传统的省级人文历史类综合博物馆。
      回望我国博物馆业近百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最早从西方引入现代博物馆概念,于20世纪初自己创办南通博物苑,作为隶属于高校的“第二课堂”;到20世纪50年代不断发展,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建成一批历史与建设博物馆;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上海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博物馆率先展开探索性实践,借鉴和学习世界最高水平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和展览理念。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博物馆正处于快速变革的大发展时代。
      深刻触动中国博物馆界的一个重要时刻,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中国馆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那是中国博物馆界第一次与世界博物馆产生深度撞击与融合。那一年持续的交流活动,将先进的展陈技术、展览理念、传播方式,还有博物馆对人和社会的历史、艺术审美和教育意义带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眼前。在此之前,博物馆对于人们的生活品质、文化内涵提升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2010年之后,我们发现,老百姓 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博物馆的关注和认知持 续提升,这也使得中国博物馆业迎来了这十几年发展的“黄金时代”,博物馆逐渐融入了社会美育和艺术历史的潮流之中。
      但与其他以青铜器、瓷器、书画等文物为主体陈列的省级博物馆相比,上海市历史博 物馆的特色如何凸显出来?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上海的优势是什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要如何展现上海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型,要做出一些变化。
      我想先明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定位——作为上海历史与海派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我们根植上海、服务人民,我们守正创新、敢于超越,以建设世界一流卓越城市博物馆为己任。这一定位也是我们在所有上海文化场馆中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潜在优势,这一价值此前并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坐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和时尚文化资源,堪称上海唯一涵盖全业务逻辑的文化客厅。这里能全 景式呈现上海600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内、6000年来的沧桑巨变,能一站式看到城市的历史脉络和精神灵魂,这是其他博物馆、美术馆所不具备的,是我们天然的优势。
 
      关卡二:作为上海历史和海派文化的守护者,博物馆应该做点什么?
 
      周群华:我们的老百姓,尤其是上海市民在物质消费上的需求已经得到了较多满足,他们有更多的文化消费的动力和需求。
      这个时代要求博物馆更积极地去把历史底层的“密码”、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挖掘、展现出来,满足老百姓对文化消费的朴素诉求。去年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一项创新试点政策,允许公共文化机构运用社会资源和资金,进行一些展览的市场化运作和探索。这为我们开放了一个创新通道,通过社会资源的募集和联合投入的方式,让博物馆塑造全新的展览和产品有了更多可能。
      上海是一座工商业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有很多老字号品牌,我们基于此策划了一些市场化的展览,并与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地产企业开展了深度的跨界合作,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文保建筑、老百姓 生活的街区融合在一起。例如今年4月和6月,我们分别在徐家汇地铁站、南京东路地铁站的地铁文化长廊量身打造了专题展览,将馆藏文物结合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进行文化输出。
      我们绝对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绝对不是为小众文化的研究而研究,而是根植上海、服务人民,每一次展览活动都与地域文化及背后的商业、经济、生活的底层逻辑融合在一起,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这座城市的整体性价值。
      我们没有从宏大的视角、国宝级文物的概念切入,而是着眼于上海的市民化、商业化特色,以及重视服务、契约精神的理念。例如我们 今秋引入了“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展”,这座城市的特质离不开优雅的上海女性,所以我们从女性喜爱的古董胸针艺术入手。
      一枚枚胸针虽小,但小中能见大,在距离心脏最近的距离看到女性的审美,它兼具东方和西方的礼仪文化,生动体现了上海城市东西交融、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特质。通过这样的展览,能 让市民和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到熟悉、亲切的城市气息,带给他们审美的享受,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获益。这种文化的亲民性也恰好能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温和、精致和包容。
 
20.jpg
从“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科学考古知识,到千余件古董胸针背后的东西方时尚风潮,再到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上海的渊源……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今年好展不断,吸引不少观众走进这座百年建筑,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节选2023年12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