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美的作品”

来源:
作者:◎文 、图/张予津
2019-07-16 14:56:48
0

  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至1926年)的一生可谓高低起伏。他前半生的作品多与妻子卡米耶有关,发乎挚爱深情,是其灵感的来源,同时又融入了他对自然光色的迷恋、对视觉所见的精准观察。1879年,卡米耶罹癌早逝,画家一度灵感暂失。直到1883年,43岁的莫奈乘坐火车途经巴黎近郊的吉维尼小镇,才找到了抵达创作巅峰的另一种可能。也正是晚年久居于此,为后人留下了举世瞩目的“莫奈花园”和在国际拍场上屡创新高的“睡莲”系列。

  该系列的创作周期横亘1897年至1926年,换言之,一直持续到莫奈生命的最后时刻。其中,共有181幅明确题为“睡莲”的作品,且多为“组画”,即画家在同一处场景,面对同一物象,于不同天气、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而每一幅的微妙区别在于他对光色变化的瞬间捕捉;再加之主体意象相关的作品,共计应为242幅。它们不仅是莫奈最为世人知晓的传世经典,还凝聚着他晚年艺术风格的核心特质:提供一个无边无际的水之图景。

ch34-1.jpg 

  吉维尼的睡莲池

 

  “睡莲”系列无疑是莫奈的集大成之作。“睡莲”在法语中有“水中精灵”之意,对它的热爱像是命运的隐喻:曾经,卡米耶的闯入给予莫奈艺术的春天。1879年,她的离去令莫奈的画中不复女人形象,她化身为画家心中那朵朵娴雅静美的睡莲,承载着莫奈灵魂深处的热念与柔情,并以玄秘灵动的意象跃然呈于画布,进而拉开了一个伟大艺术项目的序幕。诗人马拉美曾描述他眼中的睡莲池:“它浓浓的白,包含着一个空无所及的梦,包含着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向那幻影致敬”

  也许,当莫奈在吉维尼小镇租下房子以作寓所时,就已下定了余生都在此度过的决心。他把仓库改为画室,把庭院变成了梦寐以求的大花园,拥有了与第二任妻子艾丽斯的婚姻,但卡米耶从未自他心中真正离去。1893年,他一边为鲁昂大教堂的创作焦心,一边着手开塘引水、不辞辛劳地完成梦想。最终,一个占地一万平方米左右、美术史上最著名的水花园应运而生,这里不仅是生性沉默寡言的莫奈疗愈孤独、聊寄思念的庇护所,还是关于光与色的实验室。庭院中的花草多为日本进口品种,池中的睡莲,红的、白的、紫的,静静地与涟漪水波相映成趣,成为他的绘画素材,也是纯粹的幸福。

  19世纪末的欧洲,摄影术和日本浮世绘一度刺激着艺术家们,莫奈和梵高、马奈一样,是名符其实的浮世绘迷。其宅邸的餐厅里是满壁的浮世绘,但他仍嫌不够日式风情。他在花园的睡莲池上,特意修葺了一座日式拱桥;百子莲、杜鹃花、绣球等观赏花卉环池而居,柳树和紫藤悬垂水面,而水中央正是画中灵魂——睡莲。各色睡莲在季节交替中的晦明变化,经由莫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恣肆汪洋的刻画,浑然天成地与水中云、垂柳、浮萍、花草等朦胧气韵合而为一,趋于“意”与“象”的契合点,散发着眩晕迷离、旖旎美妙的视觉奇幻。

hw2.jpg 

  水到渠成

 

  确切说,从1869年起,莫奈已开始研究水、阳光、云朵和天空,执着于使画中的水波流动起来。《格尔奴叶蛙塘浴者》描绘了波光粼粼、水纹荡漾;《塞纳河的傍晚》抓住了夕阳与晚霞,大量的蓝、紫、红、黄混合杂糅,浸透了东方暮色笼罩的原野;《阿让特伊的浴场》完整体现出他对倒影、波光、阳光关系的驾轻就熟;鲁昂大教堂则将阴、晴、暮、夕的色彩融会贯通。

  因此,“睡莲”系列的酝酿可谓水到渠成,再也没有这样水光天色、花团锦簇兼具的完美境象了,莲池的水反射出所有可能的色阶,蔓延成华丽堂皇的织锦缎。莫奈以颤抖的笔触、绚烂的光色、流畅的线条在垂直平面上描绘出阳光直射下睡莲的瞬间印象,焕发着激情与欲望,视觉经验与审美情感,包括荷叶和水相接的地方,乃至水下荷叶的根茎,均用色彩和光影表现得出神入化。无论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还是阳光璀璨、徐风缓缓,无论晨昏还是白昼,莫奈深居简出,经常凌晨三点起床,一个人坐在睡莲池畔,用“唤醒一切的眼睛”敏锐地观看与记录,试图留住自然的华美和生命的律动。塞尚曾惊赞:“他只有一双眼睛,可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啊!”

莫奈2.jpg 

  生而为画者

 

  1900年前后,睡莲画作中尚可分清透视延伸与周遭景象。1904年以后,或许是视力减弱,或许是莫奈对睡莲的喜爱登峰造极:画面仅留下清新飘逸的大片睡莲静默如谜,它们淡定从容地伸向天空,没有纷扰,无忧无虑地仰望苍穹,令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的绝美诗意。

  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用色更加自由率性,竟用上了黑色和浑浊的中性色,构图愈加涣散,常常只剩下模糊的线条,空间的界限逐渐消弭,水天一线、层次混沌,意象色块的碰撞化作抽象主义的先声,涵盖了宇宙的奥妙无穷和神秘诡谲。与睡莲的静谧相反,现实中的莫奈正经历妻儿、友人相继亡故之痛,并因罹患白内障做过两次手术,不仅眼疾未有好转,还得了黄视症,后又得了紫视症,所见之物都被紫色渲染。就像音乐家丢了耳朵,画家没有了看向万物的眼睛,是致命的打击与折磨,莫奈曾在信中写道:“我已经被彻底摧毁。”但对绘画的痴迷早已融入他的骨血,他决心与命运抗争,顽强地作画,甚至又做出一个更为艰巨的宏伟计划。

  纵使境况凄凉、濒临失明,74岁高龄的莫奈却于1914年致信画商:“我刚开始了一个我非常喜爱的项目”,即画“大装饰画”。他打算用睡莲装饰客厅,占据全部墙面,使人的观看不止于固定的焦点,从而产生置身于无边际水面的幻觉。在他看来,因工作和生活紧绷的神经与痛苦都会得到放松,这将是一个开满鲜花、张力十足、令人静思的超脱场域。莫奈在画家与园艺匠的身份中来回切换,不断置地扩充,池塘面积扩大了三倍;建造了长23米、宽20米、高5米的新画室,架起了高183厘米、宽366厘米的超大画布,他不辞辛劳地画了超过40个分幅片段,耗费12年时间创作了8幅《睡莲》系列的大型装饰画。1920年,丁特律斯公爵访问吉维尼时,看到80岁的莫奈仍在推着笨重的画架工作着。

  1924年,84岁的莫奈已经分不清楚色彩了,只能凭借颜料管上所标识的字母来辨别,他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有双好眼睛的话,我能画到一百岁。”1926年,体力衰竭、瘦削枯槁、处于弥留之际的他还在呢喃:“我已鼓足勇气,要回去画画!”当人生故事走向结局,86岁的莫奈怀揣着诺曼底海、卡米耶、塞纳河、阿让特伊、伦敦、威尼斯、荷兰、船只、麦垛、教堂、火车站、拱桥、睡莲及花园的丰富记忆被葬于吉维尼。莫奈的朋友、传记作家热弗鲁瓦说:“只有在吉维尼见到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个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内心世界。”莫奈则用一句话穷尽自己最后的栖居之地——“这是我最美的作品。”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