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镜清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真乃居先,诚为业本”。从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立的那一刻起,总经理陆镜清就将这八个字深深地刻在了企业的骨髓里。如今,18载时光转瞬而逝,陆镜清与他的团队始终以此为信念和宗旨,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谦和儒雅的不凡谈吐、一丝不苟的行事风格、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是陆镜清留给许多人的深刻印象。而这种风范与其童年生活,或者说家庭影响不无关系。生在杭州,父亲是丝绸实业家,自幼生活在典雅、幽静的江南庭院中的他,与生俱来就有着江南文人的气质。
西泠拍卖杭州总部设在晚清大学士府王文韶故居。
工作后,陆镜清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系统研究书画艺术,为了提高鉴赏水准,他把大部分资金都用到了收藏名家字画上。慢慢地,他积累了很多经验,如在古玩店、地摊上如何买到称心之作,如何识破市场中的骗局等等。同时,他还与许多书画名家成为了朋友,从他们那里汲取知识。正因为这样的钻研,让他渐渐拥有了对书画极为扎实的鉴赏能力。
上世纪90年代,陆镜清第一次走进拍场——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买到一幅任伯年的《洗马图》以及多件海派书画作品。从那时开始,这种购藏文物艺术品的方式就深深吸引了他。“有趣,好玩,比过去逛地摊、逛古玩店要更加规范。”自此以后,北京、上海等地陆续举办的多场拍卖会,他都会去参加。在频繁的南来北往中,陆镜清积累了很多经验、人脉和资源的同时,也练就了对文物艺术品市场敏锐的洞察力。正是这样的历练,让他在掌舵西泠拍卖后,迅速找到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如今西泠拍卖已成为内地南方市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拍卖公司,并且与许多北方一线拍卖公司呈现“分庭抗礼”之势。
从坐在拍场上买,到后来举办拍卖会,转瞬间就是30年。每当提及这个让陆镜清情有独钟的行业,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一切源自热爱
《中国收藏》:30年前,您对文物艺术品拍卖这个新鲜事物是怎样看待的?
陆镜清:我感觉这种方式对大家都很公平,同时也很刺激。可以说,有了拍卖才真正有了艺术市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文物都统一由各地博物馆、文物商店以及其他国有单位负责收藏,国家禁止私人收购和销售文物。直到80年代末,古董交易才向民间逐渐放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把拍卖这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形式与文物这一特殊商品相结合,应该说珠联璧合。
《中国收藏》:2004年,当时市场竞争很激烈,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入行的好时机,您却率领西泠拍卖加盟到文物艺术品拍卖大军中。
陆镜清:上世纪9 0年代初,随着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敲响第一槌,各地陆续涌现出一批拍卖公司。在北京、上海先后举行了多场拍卖会,基本上每场拍卖会我都会去参加。
1994年,我有幸进入拍卖行工作。当时,我负责浙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艺术品板块,这是浙江省最早成立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2001年,荣宝斋杭州公司在河坊街挂牌成立,邀请我担任总经理,在这期间又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
就这样,自己渐渐从个人喜好的收藏转向了拍卖经营管理。而之前自己积累的收藏经验对拍卖工作也很有帮助——能很好地了解藏家的需求,并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新时代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如何建设一个有社会责任的拍卖品牌,如何推进文物拍卖规范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我们行业经营者需要思考的。
非常荣幸的是,2004年,西泠印社、朵云轩两家老字号同时向我发出了邀请。基于多种原因,最终我决定留在家乡杭州。那一年,西泠印社正好迎来百岁生日,在这个节点踏入拍卖行业,为下一个百年定下了两个基调:一是要保持原有的学术专研;二是拓展经营业务,以商养文。
百年老字号进军拍卖业无疑是一次挑战。如何体现西泠拍卖品牌背后百年印社的文化与精神,还有振兴南方拍卖的使命感,从一开始就植根于西泠拍卖的品牌蓝图之中。就个人身份的转变来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起因和初心,从一个收藏爱好者转变到企业经营者,再到一个品牌的规划者和一个行业参与者,都源自热爱。
《中国收藏》:当西泠拍卖敲响第一槌”的时候,有哪些片段或故事是您至今难以忘记的?
陆镜清:2005年,西泠印社首届拍卖会在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大饭店举槌。这是公司组建后的首次亮相。当时拍卖厅设置了80 0多个席位,现场人气爆棚,甚至有客人席地而坐。拍卖会开始已一小时,仍有大量买家在排队等候办理竞买牌,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首拍大获成功,以1.97亿元的总成交额、94%的总成交率创下内地文物艺术品首拍的最高纪录。同年年底,公司举行第二场拍卖会,2.56亿元的总成交额创造了当时中国长江以南艺术品拍卖的最好成绩。
2005年秋,西泠印社第二场拍卖会在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大饭店举槌。
当时现场人气爆棚,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当年拍卖现场人头攒动、竞买激烈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而我们初创团队的艰辛努力与付出也让人难以忘怀。当时我们定下目标:首拍必须确立行业的位置,从拍品的征集、图录印刷、场地的选择到招商、结算、发货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以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标准精心准备。当时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工作到深夜那是常有的事。这种努力与拼搏也缔造了企业文化,让团队自上而下有奋斗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并成为发展中最难能可贵的东西。我想,我们是这样,其他优秀企业也这样,正因为此才让我们的行业阔步迈入30年。
精髓就是坚持
《中国收藏》:您觉得拍卖这个行当好干吗?您认为对于拍卖公司来说最难的是什么?
陆镜清:成立18年来,从初创时期十几名员工到现在200多名员工,从早期单一的书画门类到现在超过20个门类,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西泠拍卖始终坚持这份志业。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真乃居先,诚为业本”八字企业宗旨,继而将“诚信、创新、坚持”六个字作为企业经营方针,一路走来着实不易,但我们始终如一。
不盲目追求高价、注重成交率,精准的判断市场接受度,通过深耕来了解市场,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这是品牌发展中一条目标明确、精益求精的道路。西泠印社创立至今近120年,传承百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深厚积淀,也大大提升了西泠拍卖的品牌效应,而百年沉淀下来的精髓就是坚持。
成立18年来,从初创时期十几名员工到现在200多名员工,从早期单一的书画门类
到现在超过20个门类,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西泠拍卖始终坚持这份志业。
《中国收藏》:2006年,各家拍卖行都热衷于书画、瓷器等传统项目,西泠拍卖却率先在国内推出“西泠印社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掀起印章收藏的热潮。事实上,十多年来,西泠拍卖一直以倡导文人收藏为理念,并“首创”了不少专场。是什么让您处处敢为人先?
陆镜清:我们很看重一个门类所拥有的内涵。篆刻尽管只在方寸之间,但背后是百年西泠的金石文脉,是金石学学科中重要的艺术载体。基于这种认识,也形成了藏家认可的西泠拍卖特色文人收藏理念。所谓文人收藏,一方面是赏玩的雅趣,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文人在精神追求中的突破与创新。
我们除了把篆刻印石、古籍碑帖这些代表了西泠印社“金石学”学术之根的门类发扬光大外,同时也不断开拓新门类,如“中国首届历代名砚专场”“中国首届当代中国雕塑专场”“中国首届历代供石专场”等。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