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极具分量感的大展。
它背后的主人公,是明代一个特有的群体。其特殊性不但在于所处的世界充满了诱惑与危险,更重要的是,如果将他们从中抽离,那么关于明朝历史的解读,注定不完整。
这个展览就是目前正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举行的“王者之器——明代藩王用瓷特展”,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社旅游局承办,由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唐英学社、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共同执行。它集结了400余件(套)来自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的藏品,是迄今为止海内外首次围绕明代藩王用瓷主题所开启的最集中与全面的展示交流活动。
正因如此,徜徉在展厅,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异揭开明代藩王曾经过往彩纷呈的瓷器,还能一览历年来重要相关考古发现,包括蜀王、淮王等王府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随着展览时间轴的推移,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当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脚步同样在藩王用瓷上留下了诸多蛛丝马迹。或许,相比无尽的历史长河,没有什么会是“一成不变”。从明太祖朱元璋最初的“美好设想”,到后期藩王制度成为朝廷负担,一个朝代的起伏兴亡就此勾勒出轮廓,并且逐渐清晰。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28日。众所周知,明代陶瓷一方面是学术研究的“常青树”,另一方面也是长盛不衰的市场热点。为了助力藏家、爱好者更多了解这一难得的大展,迅速把握其中重点,日前,本刊记者专访策展人、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景德镇唐英学社社长黄清华,那一段风云叱咤与诡谲多变,且听他娓娓道来。
特有制度出自“美好设想”
《中国收藏》:作为逛展的必备功课,首先要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藩王这种明代特有的制度。
明正统 青花寿山福海双龙争珠纹盖罐口径22厘米 高47厘米 底径21厘米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二妃山明楚王墓出土 武汉博物馆藏
此罐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二妃山明楚王墓中,造型恢弘大气,宝珠钮盖,虽是残缺,但依然非常可贵,为此式大罐提供可靠的盖顶之制式。
其盖部绘画着云龙,肩部则装饰祥云双凤,与罐腹部主题纹饰双龙争珠纹,底部寿山福海纹,青花发色浓重,云龙生动威猛,风纹优雅翱翔,胎体厚重坚致,彰显出王者之气。
纵观目前所知明代藩王瓷器,该罐具备以下三大特点:一是龙凤纹题材为藩王用瓷的典型题材,二是藩王用瓷带龙纹尺寸最大的存世实物,三是出土近30年来首次公布和展出,因此殊为宝贵。
黄清华:藩王制度的出现,源头要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对治理国家的认识上。比如在总结元朝的灭亡时,他个人认为是因为元朝皇帝没有设立各类王府,让自己的兄弟和皇亲国戚拱卫天下。由此他要求朝廷吸取这一教训,并且学习周天子的分封制度,在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将儿子、侄子,包括异姓王功臣分封到各地,这就是藩王制度的诞生。最初朱元璋分封了20多位藩王,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
起初他对藩王的设定是拥有很大权力的,除了生活优渥以外,在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之前,藩王有个最为特殊的权力就是兵权。他们在封地有自己的卫队,少则万人,多则几万人,镇压一方。不过对于中央朝廷而言,这样的存在很显然是为日后埋下了隐患。比如山西太原,是明朝对外的军事重镇,但兵权却掌握在晋府王爷的手中。再举个例子,为什么当年朱棣作为燕王镇守北京,能够推翻建文帝朱允炆?也是因为他手握雄厚兵力。正是由于深谙其中的利害,朱棣登基后,就对藩王制度做了很重要的改变——削掉兵权,只留富贵。
相比明初,从永乐朝开始,朝廷对藩王还有诸多限制,比如无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府邸,藩王之间未经允许不能互相探望等等。总之,研究藩王制度,对于我们认识藩王用瓷很有帮助。
明天顺成化 青花八仙过海图梅瓶口径6.3厘米 高38厘米 足径12.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外南衣冠庙明蜀王府太监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此瓶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外南衣冠庙明蜀王府太监墓中,造型丰满挺拔,稍微有变形,胎体厚重,口沿现窑裂一道,肩部绘如意云肩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是八仙过海,
祥云缭绕之中,浪涛翻卷之上,八仙立乘坐骑,手执宝物,各显神通,飞梭而来,诸仙绘画传神生动,极见龙眠居士之意蕴,所见海浪与胫部仙山云海,描绘之精细,迤逦动人,堪称有明一代瓷器之最!
釉面白皙厚润,没有亮青色,质感致密,属于天顺成化的标准釉质。青花一色渐见成窑之淡雅恬静,配以如此灵动之画工,可知绝非庸手所为,实属藩府佳器。
《中国收藏》:当这种特殊性落在瓷器上,我们能看到什么?
黄清华:使用者与皇家不无关联,用瓷自然也不是普通民窑可以承载的。明代藩王用瓷的纹饰制式来自内府,但是承做烧造之处又并非御窑厂,而是分布在景德镇不同时期的民窑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就是说,对于明代陶瓷史,传统认知往往集中在两大层面上,要么是官窑,要么是民窑,但其实中间还有藩王用瓷这个特殊角色存在。它类似官窑器,有宫廷背景,但又不属于官窑,和民窑更是远远不一样。并且它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有着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2006年我来到景德镇,目的就是实施景德镇窑址调查报告项目。当时景德镇正面临第二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位于市中心的十八桥窑址是明末清初非常重要的窑厂,这里出土了“甲戌春孟赵府造用”的瓷器标本,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引发了我们对藩王用瓷的兴趣。所以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把目光放在了藩王用瓷资料的收集上。
明景泰天顺 洒蓝地填绘孔雀蓝釉海兽纹铺首罐 口径15厘米 高30厘米 底径14.8厘米 泓古代艺术学社藏
此罐为空白期典型的造型,以铺首为耳,形体硕大,以洒蓝釉为地,通体阴刻海八怪图案,刻纹上施孔雀绿釉,与洒蓝地形成强烈对比,极富立体效果和装饰美感。
此罐是极为罕见的一个陶瓷品种,在传世器物中几乎找不到与之相似的作品,景德镇窑址有多例瓷片标本发现,可与之印证。
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称为“孔雀蓝地绿花”,推许其“雅洁艳丽,无与伦比”,还指出这一品类“基调与景德镇珐华器暗合相通”。
故而,此罐作为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保存较好,为全面认识和探讨明早期藩王瓷器面貌提供了重要的例证。
本文节选2021年12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