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春节是什么样子,你还记得吗?一身新衣服、一串红鞭炮、大门上的福字对联、饺子里的硬币、长辈手中的压岁钱……这些标志性的符号,为这场热闹的民俗活动拉开了序幕。
在春节将至的时间节点,春节申遗成功无疑为这一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
近日,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场“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一片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与公众见面。该展犹如岁月长河中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将那些逐渐模糊的年俗记忆重新拉回眼前。
走入展览现场,浓郁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大红的灯笼高挂、喜庆的春联张贴、传统的年画展示,还有那逼真的年夜饭场景复原,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儿时的春节情景中。这里不仅有静态的展品陈列,更有动态的民俗演示,从剪纸艺人手中灵动飞舞的纸屑,到糖画师傅手下栩栩如生的糖龙,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与春节有关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的独特魅力。而这一切,都源于策展团队对春节文化的热爱与敬意,以及对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的使命感。
作为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在春节申遗成功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向《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分享了这场展览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春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他对春节等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怀有深厚情感,从其回忆儿时春节的兴奋以及对如今年味变化的感慨,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珍视。苏丹也借此机会,为我们揭示了春节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非遗传承在当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展览精心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和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尽可能还原过年回家、团圆守岁、热闹街市,以及五彩灯会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春节文化的风采神韵,进而展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的中华民族创造精神与生存智慧。
· 融化人心的展览 ·
《中国收藏》:此次“过年——春节主题展”展示了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展品是如何从众多项目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在展现春节文化内涵上,各自有着怎样独特的意义?
苏丹:首先,展品的选取是以春节为核心的。春节是一场漫长的民俗盛宴,自冬至起便悄然拉开序幕,小年祭灶、除夕年夜饭、初五迎财神、元宵闹花灯,不同日子有着不同内涵,纳入展览的项目皆与这些传统习俗紧密相连,且绝大多数是珍贵的非遗项目。目前,我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已达44项,但其中像春节这么庞大的民俗性活动仅此一例。所以,考虑到春节文化的丰富性,我们也尝试将视野扩大,只要与过年相关的民俗项目,即便未被列入非遗名录也可以在展览之列,旨在全方位展现春节这一集大成的民俗文化活动。
《中国收藏》:在展览的氛围营造上,策展团队花了哪些心思?
苏丹:展览致力于回归普通人的视角,希望它能“融化人心”,让观众发出“我过去就是这样过年的”感慨。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进程中,许多过年习俗渐渐淡去,此次展览便是希望通过精心营造的语境,找回那些失落的年味,让更多家庭重拾对春节的热爱,将这一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滋味。
《中国收藏》:这个展览给人的感觉不同以往的文物陈列展,它更像是一个市集,观展者的参与度非常高,这一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苏丹:这是源于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深刻理解。在这种市集、庙会的形式中,观众可以亲身参与、购买展品,甚至通过触摸去感受它们。在购买非遗手工艺品时,传承人能够精准地向观众介绍其重要特点,观众也更愿意倾听。这种展览形式打破了传统文物展览的束缚,让非遗展品不再是“只可远观”的文物,像花馍、太平鼓等,观众可以直观体验其与非遗项目的紧密联系,调动身体感知,从而深化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本文节选2025年1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