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见短视频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5年1月刊
作者:文/刘东亮 责任编辑 /赵玉国
2025-01-21 11:32:30
0

      近些年非遗项目不断“ 破圈儿”,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呈现日益年轻化的态势,引领着新潮流,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可以说,非遗不再只是传承人坚守的一门传统手艺,而是逐渐走进大众生活,成为不少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

      前不久,“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了人们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热烈讨论。过年习俗,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民俗文化。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春节也是时间跨度较长的节日,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可以一直持续到下一年的二月初二。在节日期间,人们清扫房屋、购置年货、喝腊八粥、祭灶神、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拜年、逛庙会等,各种活动应接不暇。可以说,围绕着辞旧迎新、团圆安康、祈福纳祥的主题,举办的年俗文化活动极为丰富。而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也是种类繁多,我们常见的有剪纸、年画、舞龙、花灯等。

3.jpg

4.jpg

5.jpg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春节里的非遗项目与年轻人双向奔赴。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开始从事非遗保护的事业,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致力于挖掘非遗潜力进行品牌宣传。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主打“非遗深度游”,在春节假期逛庙会,探访老手艺人、沉浸体验、互动打卡,让传统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节选2025年1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