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华夏儿女精气神——专访非遗保护与研究资深专家吴露生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4年2月刊
作者:文/本刊记者陈曦 责任编辑 / 赵玉国
2024-02-21 14:32:55
0

      在中国人手中舞动的“龙”,是中国传统佳节中常见的传统舞蹈;它的龙体道具融书法、绘画、剪纸、刻花、扎纸、雕塑、表演艺术等于一炉。

18.jpg

吴露生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专家,

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传统舞蹈专业委员会主任、专家组长

 

      新春佳节将至,又适逢甲辰龙年,华夏大地上的龙舞将分外喜庆,更加欢腾。
      前段时间,吴露生频繁前往湖州市长兴县,为的是应邀配合传承人复排浙江省非遗传统舞蹈《鸳鸯龙》。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传统舞蹈专业委员会主任、专家组长,他40多年来对各地的传统龙舞展开过深入的探访与研究。《鸳鸯龙》舞又名《青草坞双龙》,逢年过节或祭祀祈福时都会出龙。舞中雌雄双龙被赋予了人性和情感,演出时人龙合一、刚柔并济、情感互动丰富,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据悉,今年大年初一凌晨,这条江南的“鸳鸯龙”将会腾飞在水立方、鸟巢前的广场上,依据气象局提供的数据精确到分秒,迎接照向北京的第一缕曙光。这应是第一支向全国人民拜早年的中国龙。
 
19.jpg
浙江长兴“鸳鸯龙”表演中“龙生宝崽”的一个瞬间。(摄影/吴露生)
 
20.jpg
龙年乡间准备舞大龙(摄影/吴露生)
 
21.jpg
国家级非遗项目奉化布龙(摄影/吴露生)
 
      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邀请吴露生做了一次专访,通过他在非遗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观察实践,相信会帮助公众对这些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非遗龙舞产生更生动立体的认知,体会到中国人齐心协力、昂扬向上的龙腾精神,从而由衷地为他们的表演而喝彩。
      《中国收藏》:您能为我们大致介绍一下龙舞在非遗中的地位吗?
       吴露生:传统舞蹈是非遗的十大门类之一,“龙舞”即我们常说的舞龙,是传统舞蹈门类中的重要种类。龙舞在传统舞蹈中有着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力,在神州大地、江南塞北普遍存在,一些中国传统节日都少不了这一吉祥、欢快的庆祝形式。全国各地有成百上千种龙舞。
      喜迎龙年,各地的“龙”都已开始翻腾起来了,其形式种类的多样性、受众的广泛性是任何其他民间舞种都无法比拟的。
 
22.jpg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家级非遗项
目长兴百叶龙在天安门广场彩排。(摄影/马毅行)
 
      《中国收藏》:在您看来,龙舞为何如此特殊?
      吴露生:放眼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林林总总的图腾中,不乏有动物、植物与其它自然物体的图腾。龙图腾在上古时期并没有确切的形象,但在嬗变中形成了渐趋共识、如今大家都看到的龙的形象,其精神内涵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了亿万人民精神中的内聚力。
      龙已成为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寄托着民族的情结,也联结着海外华人的情感。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所以大家都为此感到自豪、奋发,所以也格外热爱以龙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
 
23.jpg
浙江东阳板凳龙(摄影/龚明伟)
 
24.jpg
在海滩上表演绕柱舞蹈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坎门花龙(摄影/马亚兵)
 
25.jpg
国家级非遗项目浙江开化香火草龙
(摄影/张伦)
 
      《中国收藏》:我国幅员辽阔,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那么各地的龙舞又呈现出怎样不同的面貌呢?您不妨举几个例子。
      吴露生: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龙舞也各有特色。以浙江省为例,一省之内就有近千种龙舞,《浦江板凳龙》《奉化布龙》《长兴百叶龙》《开化香火草龙》等9个国家级非遗龙舞项目。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奉化布龙》是全国颇有影响力的代表性布龙龙舞之一,往往由7、9、27节甚至更多节组成。特点主要是速度快、套路多,如今从传统的20多种套路发展到20 0多种。其中不少还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
      浙江东阳、浦江都有板凳龙。由成百上千条板凳组成,可谓是全村家家户户都扛出长凳来接龙,凳板上还有造型各异的工艺彩灯。龙身很长,往往龙头舞到了城里,龙尾还在村里;也有挂山龙,龙头舞到了山顶,龙尾还在山脚下。
      湖州长兴县除了鸳鸯龙,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百叶龙。龙舞的龙身由800多片荷花瓣组成,表演时满池“荷花”在短短几秒钟内突然变成一条冲天而起的龙,让人备感惊艳而独具风彩。
      其他地区的龙舞也非常丰富,极具地方特色。重庆铜梁光一个县就有20几种龙舞,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蠕龙”和“火龙”。如,大蠕龙长达50多米,由24洞龙身组成,寓意着24个节气。舞者或腾跃,或翻滚,时而缓慢蠕动,时而快速变换,以大龙体、大场面、大套路、大变化,凸显出“大”的气势和热烈的情感。火龙已成为重庆的一大文化符号,表演时以1500度到1600多度的铁水打出金色火花,龙身附有浇灌桐油的棉花用来引火,夜色中漫天火花缤纷,人在龙中舞动,场面非常壮观。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城步吊龙也特别。而之所以叫吊龙,是因为包括龙头在内的十二节龙身并不直接由高竿撑起,而是通过钩子和绳索,悬垂在竹竿上。因此舞动时显得格外灵动轻盈。悬起吊龙的竹竿长短不一,最长的高达7米,高举时如上云天,贴地时似翔浅底……
      总体来看,南北不同民族、地域中的文化差异在龙舞中也有所体现,一般来说,北方龙舞有着不拘小节、粗狂豪放、恢弘大气的风格特点;南方龙舞的形式则更加精巧,情感更加细腻。   
      我们将看到,龙年在神州大地翻飞的各种龙舞,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民间高手的无穷智慧。
      《中国收藏》:根据您这些年的观察,针对非遗保护的现状,有着怎样的体会?
      吴露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40多年间我参与了不少传统舞蹈的调查、研究、保护工作。在非遗保护中,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叹息的误区,如不少非遗的资料资源仍深藏于档案库中,被束之高阁,只是偶尔临时性地拿出来进行程序化的展示。也有走向另一种极端的——彻底改变改造了非遗的原生性面目,而以所谓“现代意识”信手涂鸦,无知无畏地对非遗进行大胆的“创新”,让文化遗产面目全非。如此等等。
      另外,让我感到很可惜的是,还有一些被误指为是“封建迷信”、实则是民风习俗的文化遗产被抛弃了,相关载体也令人惋惜地消失了。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就提到了“保护”和“保存”两大关键词。
      因而不应先入为主地给传统文化下定论,而宜通过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专家的研 究,去思辨出是糟粕还是精华的结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传统文化遗存下来的东西保存好,至于如何去“扬弃”,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然是我们要去积极思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节选2024年2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