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时空 藏书楼里探寻西文古籍之美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3年7月刊
作者:本刊记者 赵玉国 图/本刊记者 郑 爽
2023-07-27 14:52:36
0

       繁华的上海徐家汇商圈,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之间有两幢白色欧式小楼。它们在此静静伫立了176年,见证着徐家汇的风雨变 迁,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这里不仅是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重要场所和缩影。前不久,《中国收藏》杂志记者跟随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黄显功,走进这座古老的建筑。 

27.jpg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黄显功

28.jpg

徐家汇藏书楼位于漕溪北路80号,由东西交错的两栋建筑组成。

西侧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南北立面山墙与东立面外墙为断裂式花纹,设有弧拱硬洋松百叶门窗和简洁的水平线脚,与东楼过道相连。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藏书楼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一楼原为中文书库,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造,藏书按照经、史、子、集、丛分列五部,二楼西文书库,依照梵蒂冈教廷藏书楼内部格式布局,存放着自15世纪以来出版的5万余册各类西文文献。 

      1949年之前,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外文文献已达8万余册,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中文文献,主要以报刊和地方志为主。到了1956年,徐家汇藏书楼由上海市文化局接收,并交由上海图书馆管理。1996年,这里的藏书结构出现了变化,中文图书、报刊等全部转移至位于淮海路的上海图书馆,余下全部为外文文献,数量超过50万册。 
 
29.jpg
 
30.jpg
西文书库的布局和藏书排架为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式样,木质书架自地板至天花板,共计12格,层高半腰处设内阁楼,设有木雕栏杆,沿书架围起形成上部走道,
走道底部有铁栏杆支撑,东西两侧与正中有3部硬木扶梯与上部走道相连,形成上下整体的书架回廊结构。
 
      据黄显功介绍,2000年发生了一 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海图书馆从瑞典藏书家罗闻达手中购入一批1477年至1877年西方研究中国的文献共1551种。
      这批文献涉及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瑞典文、俄文等十余个语种,内容涵盖中国的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经济、教育、科学技 术、语言文学、服饰、工艺等多个方面,著作形式有游记、日记、书信、专著、官书、译作等。可以说,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徐家汇藏书楼的馆藏。 
      2007年,西文古籍开始被列入国家古籍保护计划。在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徐家汇 藏书楼就有5种藏书入选,足以证明其藏书的重要性与珍稀性。如今,以黄显功为首的团队正在 进行以徐家汇藏书楼所藏文献为对象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 整理与研究”,并问世了多部 研究成果。此番采访中,黄显功精选了三部西文文献,为大家细细解读其背后的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的长河,感受古籍文献的历史厚度。 
 
      ·中国内地第一部年鉴·
      1851年12月,北华捷报社刊印了英文版《上海年鉴(1852)》。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已知中国内地的第一本年鉴。 
      该年鉴记录了上海的气象观测数据、中国通商五口岸外侨名录、洋行名录、港口章程、中国对外贸易关税税率、《中英江宁条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以及有关中国人的民俗风情等,为外侨了解上海提供了权威的指南,极具史料价值。 
31.jpg
中文书库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造,与西文书库相互呼应,可谓中西合璧。
 
      这本年鉴是我们从拍场购藏的。当时,书脊部分断裂,书页几乎散开,后来经过修复,其由原来的平装本变成了现在的精装本。整个修复过程持续半年时间,十分不易。随后,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一是将年鉴影印出版,二是将全书翻译。应该说,这部年鉴的翻译工作很不容易,书中摘录了许多中国古代名句,要 将外文重新翻译成中文,而且还要与中国古文对应,是非常难的。2019年,年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在学术界轰动一时。
      这本年鉴是用西方人的眼光看现代城市的发展,这对于我们研究上海城市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总体来说,它保留了上海开埠初期的许多重要信息,为专家、学者研究上海开埠初 期,乃至整个近代上海史提供了新的史料。另外,上海是中国年鉴的发源地,《上海年鉴(1852)》的翻译出版为年鉴文化的西学东渐也探寻到了源头。
 
 
 
本文节选2023年7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
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