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古代文明中,中国古代青铜器虽未先声夺人,却能后来居上,创造出造型奇异、装饰独特、工艺精湛、数量巨大的青铜艺术品。中原青铜时代开始于大约公元前18世纪的二里头文化,并成为其后商周、秦汉青铜技术的源头和范式。商代青铜工业的勃兴,使青铜器朝大型化和精美化两个维度跃升,不仅铸造了若干重器,器类也有大幅增加,而且在器表铸造了特有的以兽面为代表的纹饰和动物形装饰,造型别致、纹线流畅,表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商晚期都城安阳多个规模宏大的铸铜工场,充分反映出铸铜工业的繁荣,也凸显出王室对青铜铸造的垄断。
武王翦商,将商王铸铜工场迁往宗周和成周,分封其兄弟子侄和功臣为诸侯国以屏藩。这些诸侯国或大或小,延续的历史长短不一,且考古发现的诸侯国远多于存世文献所载。今湖北省境内的随枣走廊地处周的南边,分封有若干个诸侯国。除了考古揭示的大国——曾(随)国,还有神秘的噩国。
噩国历史鲜见于史册,长久以来不为人知。文献中最早有关噩国的记载见于《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鄂即噩,据此可知,噩国在殷末即与商人往来,并与周人同为商王国的附属。此一历史悠远的方国部族却在传世文献中昙花一现,未留下任 何可供追索的蛛丝马迹。而随着近现代考古发现的推进,这一神秘古国逐渐向世人 掀开了面纱。
噩侯方罍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至前10世纪
通高60.1厘米 口部尺寸14.6厘米×13.1厘米 重量12550克
国家一级文物
湖北省随州市安居羊子山M4号墓出土庑殿顶形盖,盖钮高耸,钮上立对鸟相向。器身方体,直口,溜肩,鼓腹渐收,方形圈足,圈足内底悬铃,出土时已遗失,现为后配。通体四隅和四面中线饰勾形扉棱,肩部左右对称饰兽首衔环耳,前后饰长牙卷鼻兽首圆雕。盖顶和腹部四面饰神面纹,下腹部饰一小兽面纹,颈部饰凤鸟纹,肩部饰涡纹及倒立夔龙纹,圈足饰鱼尾鳞节状虺纹。该罍形体高大,形态凝重端庄,装饰雄浑华美,在古代众多精美青铜器中仍能脱颖而出。盖、器内有铭文:“噩侯厥宝尊彝”。
2007年,湖北随州安居羊子山发现一座西周早期墓葬(编号为羊子山M4),出土青铜器27件,其中9件铸有“噩侯”铭文,为一代噩侯墓葬。这批青铜器饰以兽面“人目”奇诡的纹样,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绝无仅有,代表着噩国早期青铜工艺的高峰。其中有一类带有“神面纹”的器物,是其他地区青铜器所未见的。尤其是一对卣、一件尊 和一件方罍组成的一组神面四器,奇特、奢华、精美、工巧,不仅是西周早期,也是商周青铜器中的杰作和奇葩。
神面纹大小卣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至前10世纪
通高42.5厘米 口径10.5至12.7厘米 重量6810克(小)
通高49.5厘米 口径12.1至15.2厘米 重量10900克(大)
国家一级文物
湖北省随州市安居羊子山M4号墓出土两件铜卣形制和纹饰一致,大小有别,由腹、盖和提梁三部分构成。腹口收敛,鼓腹下垂,高圈足。盖为穹窿状,盖顶立卷鼻兽钮,有檐,高裙。腹、盖截面为椭圆形。平口沿内侧伸出长子口,壁直,子口沿略宽,平沿向内下斜;长子口可与盖配合紧固,且盖缘接在腹口沿后整个外表依然平滑。原设计配合严密,铸件扣合常难以达到要求,因瘗埋3000来年的变形,扣合形状难以如意。腹颈部长轴端对设半环与提梁两端半环链接,提梁在长轴两端,横置,提梁呈鳞节状,两端及中部对称饰四个兽首,正上方为勾形扉棱。盖面和器腹均饰神面纹及四道对称勾形扉棱,前后棱扉上均有卷鼻兽首。盖、器内有铭文三字:“作宝彝”。
神面纹尊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至前10世纪
通高34.5厘米 口径25.1厘米 重量6100克
国家一级文物
湖北省随州市安居羊子山M4号墓出土侈口,方唇,筒状三段式,鼓腹,高圈足。通体饰四道对称勾形扉棱。口沿下饰四片蕉叶纹,其内饰倒立虺纹,器腹饰神面纹,面部鼓起,杏眼斜吊,眉毛肌理清晰,双耳竖起,獠牙突出,十分威严神秘,其上有卷鼻兽首。圈足以前后扉棱为轴饰对称虺纹。神面尊的装饰格局与卣完全一致,且三段式的结构同样具有构建上的对应性;腹部为母题神面纹,颈部和圈足饰同样类型的虺纹,并以相同的扉棱界隔。铭文:“作宝彝”。
虽是蕞尔小国,却能拥有如此精美的极品,一时引发了学界轰动。随州安居羊子山M4墓葬的发现说明此时噩国已迁封到随州,其东20公里即是曾国叶家山贵族墓地。这批出土青铜器也对商周青铜器功用、生产及物质文化提出了若干重要问题,如由何人设计、哪里生产、如何使用等。值得一说的是,目前所见的传世或出土青铜器通常在器物表面呈现出绿色锈。但湖北随州地区出土的噩国青铜器由于地质、水分等埋藏条件的差别,部分器物形成了罕见的蓝色锈,瑰丽奇异,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湖北随州羊子山M4墓葬出土的全部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