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云涌”“云舒”,在这三个被“蓝天”映衬的主题展厅中,84件(套)玉雕作品静静诉说着 传 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极富人生感悟与生命哲理。这便是正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黄罕勇海派玉雕艺术展”,也是“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展览”的首展。

《蓄势》
这件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老虎那只将要伸出去的前腿,它也是整件作品的灵魂所在。
实际上,自然界中老虎的腿关节不会达到这样弯曲的程度。
黄罕勇刻意将这条腿上的肌肉、肌腱做得格外紧实,让人能特别直观地感受到老虎肌肉的力量。
“没有哗众取宠,而是看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真挚。”这是现场观众普遍给出的评价。事实上,提到展览的主人公黄罕勇,熟悉当代玉雕的人一定不会陌生。作为“70后”,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初踏入玉雕行业拜师学艺;2 0 03年不到30岁时,就一举获得了国内玉雕重要奖项“天工奖”的金奖,不但在业界崭露头角,之后更是成为各大玉雕奖项评选名单中的“常客”。如今,他的身上已经累积了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等多个名誉,并且数次应邀出任知名玉雕大赛评委一职,是当前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中坚力量之一。
从早期做人物,到后来专注于动物题材,多年来,黄罕勇刀工下的玉兽在业间有口皆碑。他的创作善于从细节点滴中逐步优化传统,就好比他所认为的“海派是无派”,他似乎从不愿意把自己固定在某个框架之内。
此次展览开幕后,《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程对话这位自诩“叛逆期过不去”的玉雕大师。尤为难得的是,这一次畅聊,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内心雀跃、纯真甚至天马行空的另一面。理性的技巧契合感性的思考,这大概就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这是我内心认知的情感投射”
84件作品,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当将它们串联在一起,你看到的不仅是这些年黄罕勇玉雕创作的一次梳理,也是这些年社会发展与生活变迁的一种投射。
《中国收藏》:筹备这次展览,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黄罕勇:这次大家看到的展品,大部分事先都已经被收藏。因此前期的筹备工作,我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要确定想呈现什么样的作品,然后再根据它们的去向,以决定向哪位藏家借展。最终,我精挑细选了84件作品。可以说,它们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些年我的个人创作脉络。
在筹备工作中,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对我来说是一个反复衡量的关键点,也是一个自我梳理与回顾的过程。幸运的是,藏家朋友们对于此次展览都相当支持,大概花费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借展工作就顺利地完成了;无论是展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着比较好的保证。另外,这次的办展经历也让我再次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中国收藏》:我们看到,展览海报上的作品《蓄势》也被置于展厅中的重要位置,这件作品对您有何重要意义?
黄罕勇:《蓄势》这件作品是我创作经历中比较特别的一件。它所采用的原料是一块很漂亮的黄皮籽料,早在20 05年就已经出坯,但我觉得不够好,就搁置起来;2006年又画过一次草图,仍然觉得没有找到最好的构思,于是继续搁置。一直到2010年,突然有一种好似“必然”的感觉,助力我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件作品。
回想起来,我认为《蓄势》最终的诞生,与当时的大环境触发我的思考不无关联。那时的我刚步入而立之年,正处在一个以思考的角度积极探索感知外界事物的年龄段。从早前的“非典”到后来的禽流感、亚洲金融危机,我发现,危机总是无形的,当它到来的时候,会让人感受到一种不自在和压迫感。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国家逐渐变得更加强大,如同一只蓄势的老虎,有无限可能让人期待。或许正是这样一种自豪感不知不觉间渗入了我的潜意识,对创作起到了微妙的助力。而2010年又恰逢虎年,上海也在那一年举办了世博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想,《蓄势》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完成,得益于一种“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收藏》:这件作品的名字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黄罕勇:我并非单纯地刻画了一只老虎的形象,而是想要体现一种情怀。所以在创作中,我大胆采用了夸张手法。比如老虎龇牙咧嘴,脸紧绷着起了很多褶皱。事实上,在真实的自然界中,老虎捕猎时面部是不会有表情的,而是聚精会神。我想用这样的细节变化来暗示,或许它正面对的,不是猎物,而是劲敌或者对手。
老虎身体肌肉紧绷的劲道也是我特意做的夸张,尤其是伸出去的前腿,肌腱、肌肉格外紧实,正常的动物关节是达不到这样的极限的。但我认为恰恰是这种夸张,成为了整件作品的灵魂所在,能令人浮想联翩:也许就在下一秒,它会发起攻势,这条腿所积蓄的力量会瞬间爆发,一击定成败。
为了达到心中的理想效果,在创作《蓄势》的时候我确实有点“任性”。比如黄皮是籽料公认的“身份证”,但如果留皮,就正好会盖住老虎的这条腿,皮色将冲淡线条的表现。所以几经权衡,我决定磨皮保“腿”,这样能更好地表现老虎面对强大对手时内心的坚定,无惧挑战。这也是我作为“ 70后”,在经历了这期间的社会节点事件后,所产生认知的一种情感投射——要想自己变得更强大,生活变得更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蓄势、努力;在困难与考验到来的时候,更要正视对手、意志坚定。《中国收藏》:所以这也是您用作品表现时代的一种方式?
黄罕勇:是的,我认为我们在用创作去表达时代带来的感触时,应当看得更深一些。不要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做那些很多人都能想到的东西。当下令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将更深层次的意义挖掘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不会只是简单地记录时代而已。
本文节选2022年10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