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一周年 开启良渚穿越之旅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0年8月刊
作者:文/本刊记者 王菁菁
2020-08-07 10:04:35
0

       7月6日是良渚申遗成功一周年。近段时间以来,相关的“庆生”活动陆续开启,吸引了不少文博爱好者的关注。

      据专家介绍,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也是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是实证中华50 0 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良渚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由浙江省收藏协会和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大国溯源——纪念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一周年研讨会”近日在杭州举行。
 
1623.jpg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反山墓地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
作之精,是迄今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应是王陵。图为考古工作者
在反山发掘现场。
 
 
      此次研讨会上,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历史学会等专业机构的研究学者分别进行了主题学术讲座。而有专家学者提出的设立中华文明朝圣日、将良渚古城遗址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的建议,更是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为良渚申遗成功一周年庆生的不光只有学术研究界。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银纪念币。这是自2003年开始发行的第九个世界遗产题材纪念币,共发行3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2枚。
     《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注意到,这套纪念币一经面世便“ 吸粉”无数。这其中尤以550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最为引人瞩目。此枚银币直径为90毫米、面额150元、成色99.9 %,最大发行量3000枚,背面图案为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造型,是世界遗产系列币中的第一枚500克银币,也是该系列中第一枚采用硫化工艺(仿古做旧工艺)的银币。其以极具历史沧桑感的古旧漆色和弱化氧化特征,使币面图案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在业内人士看来,决定纪念币价值的,除了其本身贵金属价值外,最重要的是特殊的题材。这套良渚古城币将中华文明与现代造币工艺完美结合,让史前先古的伟大创造在现代国家法定货币上重现生机,能有助于民众更好地走进文化遗产的世界。
      事实上,如今的良渚古城已经成为了遗址公园,关于它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工作依然在继续,并进入到“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边利用”的新阶段。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去年年底,远郊范围内,除了良渚遗址群外,已经新发现良渚文化遗址近150处。
      良渚古城的魅力和重要性究竟在何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这片土地上,人们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带着这些令人好奇的话题,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访了良渚博物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夏勇。通过他的讲述,大家会发现史前人类的日常也许与我们想像中的不一样。先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惊叹。
 
1644.jpg
 
 
 
      《中国收藏》:良渚遗址最早的发现发掘是在何时?
 
      夏勇:良渚遗址是上世纪30年代被地质学家施昕更发现并发掘的。他当时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工作,也就是现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起初受博物馆委派,他协助卫聚贤去杭州古荡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只有半天时间,而出土的一些石器和陶器,让施昕觉得与自己在家乡良渚田间地头常见的
十分相像,又听说这些是新石器时期的东西,他就更来了兴趣。随即,施昕更回到老家调查,果然有所发现。于是,他便根据当时的文物保护流程,通过西湖博物馆申报了考古发掘执照,然后按照地层学的方法逐层下挖,每一层发掘的东西都进行了拍照、记录等等。可以说,他出版的报告是符合当时考古学规范的,由此也才有了今天我们对施昕更作为良渚遗址发现者的认可。
 
      《中国收藏》:您能给我们描绘一下这座古城的概貌吗?
 
      夏勇:从目前已有的考古发掘来看,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中,不管是器物发现还是遗迹规模,都没有哪一个可以超越良渚古城遗址。这座城在当时也是最大的,仅仅内城面积就有3 0 0万平方米。整座城分为3层结构,外围还布有水利系统,这也构成了我们今天对于良渚古城的认识。
      尤其是水利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防洪,二是运输古城所需要的动植物、木料、石料、玉料资源等等,这也是其选址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推测当时在古城的3层结构中,居住人口有2万人左右;在远郊地区,可能还有2万到3万人的居住地。
     
      《中国收藏》:当时的城市功能与我们现在对城市的理解有不同吗?
 
      夏勇:有。先秦时期对于城市的概念已经比较明确——既有政治功能,也有经济交换的商贸功能。但在史前时期,我们认为良渚古城主要还是政治功能。这座城中有宫殿、贵族墓地,专门的作坊区,外围还有聚落、墓葬等等,它们就像众星拱月一样围绕着莫角山的中心,为高等级的贵族服务。从我们的研究包括一些复原工作来看,在那个时代能有如此宏大规模是很了不起的,而且功能分区非常明显。
 
      《中国收藏》:古城中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夏勇:从进化的角度来说,那时人们的脑容量与现代人一样,都是现代智人。因此与今天的我们一样,在面对类似的事情时,他们也能想到解决方法,只不过受制于当时的一些技术条件和观念方式。其次,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确认,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方式,其实与我们现在差不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说,每个人的族群、家庭可能专供一项手工业劳作。那时的职业角色分工,从随葬品的情况分析来看,贵族会比较清楚一些,更明显的是女性贵族。比如从出土的陶器中可以看到,当时女性贵族的厨房,蒸煮及制酒用具一应俱全,比男性贵族要多得多。而且女性贵族的随葬品还包括玉纺轮、玉织具等等,表明她们可能控制了当时纺织行业的一个高端领域,说不定就是当时的“轻工部部长”。
 
      《中国收藏》:5000多年前的人们吃些什么?
 
      夏勇:我们在良渚古城中发现了大量的猪骨头,鉴定发现9 0 %以上都是人工驯养的家猪。除了吃猪肉以外,第二多的就是鹿肉,其他还包括鱼等等。但目前我们只是知道当时他们吃了些什么,具体的食物摄入组成还有待将来技术的进步再做确认。
      尤其是稻作农业在那个时期是很发达的。我们在莫角山,就是良渚古城的中枢边上发现了一个埋藏量将近40万斤的碳化稻谷遗存,说明贵族对于稻米的控制可能非常严厉。从渔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的背景来看,我认为稻米的出现更多还是因为它的可储存性,更大的作用属于古城的“战略储备”。而人们平时的食物还是采集到的动植物、水生物等等,稻米所占的主食份额可能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大。
 
    《中国收藏》:从穿着来说,麻和丝制品在当时就已经有所运用了吗?
      夏勇:如果说良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文明,具有早期国家形态,创造了这么多的物质文化成就,相信当时人们的衣着不会太简单。由于江南土壤呈酸性,有机质物品难以保存,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当时人们的衣服遗存。不过我们发现了少量的麻制品,包括陶器上麻布的印痕,这些都可以证实麻很有可能是作为他们衣物的一个主要来源。另外,良渚反山墓地等墓葬动辄出土几百件玉器,占据其中9 0 %以上的是各种各样的玉管串。它们出土时已经呈项链状排列,非常规则。而我们发现这些玉管的孔非常细,有的只有针尖大小,有可能就是用丝来穿连的。
 
(注:本文部分图片由良渚博物院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