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玉痴”之间差了一个乾隆

来源:
作者:◎文/本刊记者 王菁菁
2018-03-14 09:25:41
0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崇尚“天人合一”,由此诞生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长久以来,人们在与自然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习惯赋予其更多的人文色彩;而这些理解、感悟,最终又将回归于为人之本、处世之道上,进而折射出某种泾渭鲜明的共性。
    以物喻人,玉是一种至高境界。中国人素来爱玉、藏玉、赏玉,即便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分类繁多,但在老一辈研究学者、藏家看来,排名“前三甲”中一定少不了玉器,甚至它的位置还要高于当前市场炙手可热的书画。
能够在悠久的文明中拥有如此独特的地位,文人的力量功不可没。提到玉器收藏,多年来明清玉一直是圈中热点,当中又以清乾隆时期的制玉最受追捧。那些曾经深藏于深宫大院的珍品,风格既大气又深邃,“不怒自威”的能量似乎与生俱来。而当我们想要更加真切地追求这种感受时,故宫博物院无疑是一个最佳去处。据悉,当前故宫博物院玉器库房的玉器收藏数量在3万件左右,其中5000多件属于明以前,清代玉器将近2万件。
    身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美术考古专业方向的博士徐琳已经在此工作了十余年。有着多年的玉器保管研究经历,谈及宫廷玉器,她的开场白是:“之前给学生们讲课,光乾隆就得说一天。”
    这正合我们此次的采访之意。这位有着“十全武功”的皇帝,他的品位是否真如现在有些人所诟病的那般俗气?
    如果你能对乾隆制玉有更深的了解,会发现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设计师、诗人、文创先驱、管理者“玉痴”乾隆真的不一般。
 
    《中国收藏》:首先请您给我们透露一下故宫玉器收藏的“家底儿”。
    徐琳:故宫在器物这块研究分得比较细,玉器库房专门收藏玉器,但也有很多不在这个库房。因为这种归类有按质地分,也有按类别功用分的。比如带有镶嵌工艺的玉器,在玉器库房与宫廷部等部门和小组都会有。所以关于故宫收藏的玉器数量,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准确的数字。据我的估计,故宫收藏的中国玉器总数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全世界,应该都是排名前列的,而且精品比较多。另外还有一个相当大的特色,就是故宫收藏的玉器不断代,从史前到明清都有。
    故宫的藏玉有相当一部分是清宫旧藏,这些皇家收藏的明以前的藏品,对于明清玉雕创作有过非常大的贡献。
 
    《中国收藏》:您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徐琳:你能从中看出皇家收藏的一脉相承,明清皇帝都会仿古制玉。例如乾隆,他就特别喜欢仿古,但不是一模一样去仿。比如他看到一件汉代的玉璧,很喜欢上面的纹饰,或者是一件造型优美的青铜器,就会用玉来仿制一件,同时又会做出改变,成品既有仿古又有创新。
    宫廷玉雕对这个艺术门类的贡献是最大的,而要说宫廷玉雕,一定离不开乾隆,他是个“玉痴”。今年年底,我们计划举办关于乾隆玉器御制诗文的展览,目前来看乾隆爷专门咏玉的诗将近千首,我一直在做这个统计工作,到现在都没有统计出来最终的数字。相比起来,故宫器物部瓷器收藏有30多万件,但乾隆真正咏瓷器的诗却并不多。
 
    《中国收藏》:您刚才说,仅讲乾隆的玉雕就得讲一天。
    徐琳:是的。不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乾隆时期的玉雕都是一个顶峰。除了仿古,还有时作玉和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就是他通过玉器来表达自己的治国思想。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情感、对国家的理解等等都会放在玉器上,体现出他的情怀,他对宫廷玉雕的贡献当然是最大的。
    乾隆为什么这么爱玉,与他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有直接联系。对比康雍乾三代,到了乾隆已经非常汉化了。在乾隆没有即位前,他就有很多咏玉的诗,即位后自然有更多余地去发挥了。再加上他平定了准格尔,首次畅通了和田到中央的玉路,使得玉料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央,所以从乾隆二十五年起就形成了贡玉制度,这在以前历代是没有的。料是玉器制作的首要条件,他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在工艺这块,因为他是“太平天子”,可以动用全国的力量,调最好的玉工进皇宫。
 
    《中国收藏》:如何鉴赏乾隆玉雕的“以画为本”?
    徐琳:乾隆对书画很痴迷,他会让书画家,包括他自己,参与到玉雕的设计中。故宫的如意馆当年是宫廷画家待的地方,也是玉工们待的地方,这些人天天在一起,互相交流,设计水平肯定会不断提升。
    这一时期有些玉雕是直接用文人画家的画稿来作为设计稿的。乾隆玉雕有很多山水画的元素,全是由文人画家来设计,比如一件玉制笔筒,如果摊开就是一幅山水画。以书画的角度来评价,他甚至把山子雕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山子中雕刻的路径、所有人物跟画本都是一样的,所描绘的道路即便有隐蔽的地方,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路都是通畅的。
    还有以《秋山行旅图》、《会昌九老图》为题材的玉雕作品,包括书画中很多表现文人雅集的东西,都会用玉来表达。乾隆认为书画纸质品的保存期最多也就千年,但玉长久不坏,用玉来保存这是他一个非常中心的思想。乾隆很厉害,他知道不同的东西要选不同的料,这个时期创作的不少玉雕到现在看都不过时。
 
    《中国收藏》:乾隆玉雕有仿古又有创新,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徐琳:乾隆时期的仿古很有意思,一定不是按原样一模一样仿造的。所谓的仿,其实是仿的古意。你看乾隆玉雕的龙纹,跟商代玉雕的龙纹就不一样。
    举个例子,这件乾隆仿汉代形佩,他将它做了一下创新。原本是戴在手指头上拉弓射箭的,所以带孔,到了汉代演变成鸡心佩,成为佩饰;到了乾隆又创新,把它做成合符——两块佩可以分开,也可以像榫卯式地插在一起变成一块。他做过很多合符,工都非常精致。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很老实,如果是仿古的,一般就会刻“大清乾隆仿古”的款识;如果是宫里做的,一般刻“大清乾隆年制”,如果是送到宫外做的则一般刻“乾隆御用”。
 
    《中国收藏》:这么说乾隆也挺潮的,不仅是设计家,还做“文创”。
    徐琳:乾隆特别爱写诗,我算了一下,从他出生到去世平均下来是一天一首。乾隆玉器上的诗相当多。为此他专门培养了玉雕刻字的师傅,这些人必须既懂玉雕,又要刻出书法的笔意来,这是非常难的,甚至比制玉本身还难。而且在不同器物上刻字不一样,玉上刻字是比较独特的,因为用到的工具与瓷器和玻璃器不同。据估计,这些玉雕刻字师傅平均一天只能完成两三个字左右,像《大禹治水》玉山子,仅刻字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
    乾隆玉雕的刻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因为这当中有他自己写的,也有书法家写的,他的大臣很多都是有名的书法家。
    因此我一直都认为,玉文化是阳春白雪,而非下里巴人。历来它就是精神寄托。
 
    《中国收藏》:您认为乾隆制玉最受哪个流派风格的影响?
    徐琳:应该说是皇家集大成。有人说,乾隆的玉雕都是苏工做的,证明苏工很厉害,我认为这么说太笼统,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当时造办处里最好的工匠确实是苏工,但是他们之前在地方上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精品来。真正成名是来到皇宫后,眼界、平台、接触的人不一样了,看到的皇家收藏多了,所以他们的精品都是出在皇家。
    根据清宫造办处的档案记载,即便是给地方派活,乾隆也必须要求地方上按宫里已经设计好的、打好的样来做,如果不满意会退回重改,连最简单的碗盘碟都是如此。审料画样他本人甚至会亲自参与,要求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工艺水平的提高。为什么说乾隆时期的玉雕大气精美,这就是一个原因。
 
    《中国收藏》:对这些工匠有选拔制度吗,待遇如何?
    徐琳:乾隆会让地方上先选拔,进宫后试用。我在造办处档案里常常能看到,如果他要赶一批活,需要很多工匠,一法是送到地方上,还有一种办法则是征调玉工进京。赶工的过程中如果工匠的工艺水平高,要么被直接留下,干到实在干不动了才告老还乡,要么在皇宫担任一年或者几年的老师才能离开。优秀的工匠,工资待遇相当好,有月银、季度银刻字的工匠工资要更高。而且这般选拔任用和待遇的制度不光是宫廷玉雕,各个宫廷工艺门类都是如此。
 
    《中国收藏》:今天我们谈到乾隆制玉,借古看今,对于当代玉雕的创作您有何建议?
    徐琳:其实现当代玉雕创作,料和工艺都不缺,甚至在切割水平、打磨、抛光等方面,现代的水平一定高过古代,毕竟现代工艺先进。缺的主要是设计。我并不主张现代人去完全仿古,因为你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浸染熏陶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
    中国的玉文化几千年来不曾间断,做研究时我们之所以能清楚断代,就是因为一个时代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就像今天我们主要谈到的乾隆玉雕,虽包罗万象,但整体风格、制作方式、工艺、设计还是相对一致的。玉文化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是继承与创新并存,我认为当代玉雕创作也是如此。
    这些年在行业交流的时候,我一直会向业界灌输皇家玉雕的概念,最近几年也看到确实有人在设计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代玉雕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底蕴,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
    (注:本文配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品,由采访嘉宾提供。)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