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陶瓷收藏讲好文化故事——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后记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4年3月刊
作者:文、图/陈庆礼 责任编辑 / 赵玉国
2024-03-20 14:04:09
0

      文物艺术品收藏总是被束之高阁?古代历史文化展只能是“一脸严肃”?一群瓷器收藏家用一场“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大声喊出了:NO!这场别具一格的展览曾于2023年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精彩呈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藏家将藏品系统化研究整理后的一次展示范例,凭借专业性和趣味性向公众普及了古代陶瓷文化知识。不妨跟随本文作者的脚步,了解到更多策展的用心之处及幕后的思考。“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集中展示了道光一朝180余件御窑瓷器制品,不论从数量、品类还是规模来看都是国内外博物馆机构少有的。此展充分梳理了一朝帝王的陶瓷断代史,更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端详这批瓷器精品。

50.jpg

在短短十几天展期内,“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接待了参观者万余人次。

51.jpg
展览由一件清道光红地黄云龙五寸碟实物开始,观众可上手触摸真正的古代皇家用瓷。
 
      值得一说的是,这场展览是中国嘉德成立30周年之际盛大举办的首场展览,其漫长的筹备阶段正值2022年特殊时期,主办方中国嘉德、中海巨门文化与策展方“御堂佳器”均付出了巨大努力,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幸而最终乘风破浪、圆满收官,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掌声。
 
      满足多层次人群
 
      其实在展览策划之初,我们就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做一场展品总估值并不是特别高的、面向市场的展览?专家学者们会如何看待我们在这一 领域的学术成果?大众又会对这些展品产生兴趣吗?公立博物馆推出的展览多基于早年入藏、真伪毋需质疑的丰富文物,而我们策划的展览属于细分领域,精准定位到了一个朝代、一位帝王的御用瓷 器,既要很好地解决真伪和学术领先的问题,又要让各个层面的观众都有所得,这是策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每一位观展者面对展览的兴趣点都不尽相同。专家钟情于那些他们所未见的素材和新颖的观点,行家期待对价值的全新诠释,藏家更关心藏品真伪的鉴别,而普通大众则对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更感兴趣。基于这些考虑,我们结合了道光朝编年史、御窑瓷器烧造史、宫廷制度的变化和人文历史,设置了五个展览章节。 
      展线设计颇具巧思,由一件可触摸的清道光红地黄云龙五寸碟实物开始。策展团队特地设置了这一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一方面是鼓励大众爱好者上手,毕竟对这一群体来说,触摸到真正的古代皇家用瓷的机会极少;另一方面,这件器物由于生产于虎门销烟同年,进贡于虎门硝烟同时,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孩子来说是一次可触及实物的中国古代史、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这也是一件目前已知的孤品,对专家、行家、藏家群体也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展陈效果,策展团队斥资从原藏家手中购入此物,以承担展览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52.jpg
清道光 
洋彩河清海晏纹双耳瓶
 
53.jpg
清道光 
黄地洋彩梅竹双清纹天球瓶
 
 
      学术与趣味并举
 
      进入连续的五个章节,观众可在单向的展览通道中依次观赏不同类别的道光御瓷。 “登基:御窑的复烧”是展览的第一章节,从道光皇帝的宫廷生活说起,将一朝帝王与展览的主题——瓷器取得关联,并通过皇帝的私人生活、宫廷如何定制瓷器等话题,将观众的兴趣与展览的实物联系起来。继而科普了御窑瓷器是由大运、传办、进贡这三个主要来源构成的知识点,信息丰富的展板与精美的展品相呼应,既能辅助普通观众观展,又能为专业人士展示完整的研究体系。
      “延创:皇帝的新制”章节重点介绍了道光朝的新创品种及其源流,所有内容几乎都引用了原始的清宫档案,体现了学术严 谨性。展板罗列了道光帝历年对御窑烧造所提的要求,并通过一组茶具揭示了道光皇帝其实也是爱茶之君,四件造型完全相同而图案各异的大碗整齐排列,引得不少观众拍照留念,展板则根据档案阐述了御窑厂是如何按照皇帝的喜好而设计创烧了这批制品。通过这一章节,观众可以发现小到一件瓷器都体现了帝王的意愿,脑海中联想到一些清宫剧的场景。
      “趋奉:贡瓷的流变”章节是这场展览的核心,也是学术突破的重点。策展人奚文骏博士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在纷繁复杂的传世古代瓷器中确认出道光时期的御窑真品,进而将其中最 为特殊的贡瓷与清宫档案的记 载一一对应,此次展览则尝试将这些瓷器按照生产时间逐年展示给观众,并揭示了道光贡瓷30年的写款特征变化。将一件古代瓷器的生产精确断代到某一年,展现了当前古代瓷器研究的最高水准,既为中国古陶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广大藏家及爱好者展示了更为科学准确的鉴别依据。
      传办瓷器品种的特殊性及生产的不确定性常使研究者如坠云雾,又一贯为藏家所津津乐道。在“钦定:传办的意趣”章节展示了多件见诸档案的传办瓷器,策展团队既还原了皇帝的宫廷生活,又对清宫秘闻作以合理的推测,寓知识于趣味,引起观众和专家的极大兴趣。 大运瓷器是数量最大、流通最广、争议最多的一大板块 。奚文骏博士根据清宫档案梳理的数百种御窑品种,是“传承:大运的更始”章节的底气。本次展览的打卡之冠正是由10对皇帝御用膳碗组成的展区,这套膳碗曾因乾隆皇帝的节庆需求而首创,自道光以后便难以再成体系,如此成套还原的展陈方式可谓史无前例。这套展品是面向十余位藏家征集而来,展览动员能力甚至超越了一般博物馆。
      同时,另几个展柜则将道光时期的37项大运琢器首次完整公布,为广大藏家掌握道光朝大运瓷器品种提供了精确翔实、图文并茂的资料。
54.jpg
清道光 黄地洋彩九龙纹登
 
55.jpg
清道光 哥釉长颈贯耳瓶
 
 
 
      透过展品端详历史
 
      综观本次展览,所有展品的背景板内容极为详尽,例如清宫瓷器档案的文献证据、清宫宫廷画作中的线索、结合历史事件的器物功用推测等等。在展览的结尾处,一段15分钟的视频结合瓷器展品对道光一朝30年作出了总结。通过设置这样的展线和板块,御堂佳器策展团队希望能够让专业学者、收藏领域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均能在这场展览中获益,同时也能通过具体的器物,让观者以一条全新的线索更为客观地去看待古代的王朝和帝王。
      也许是习惯了走马观花式的观展,一开始观众们并不太注意展板的文字和配图,但渐渐地会因为某件展品开始关注展板的介绍。当看完最后的视频,大多数观众又会从展览前言开始,重新把整个展线走一遍。重走展线其实是发现策展团队良苦用心的过程,当看到观众们 一圈圈重复观看着展品和内容介绍,开始透过一件件瓷器探寻展览的整体时,作为策展团队的一员,笔者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正如此次展览“ 策展人语”中的一句设问:“是我们端详着历史,还是历史端详着我们这群后来人?”诚然,一场古代艺术品展览无疑应该通过文物为观众与历史提供互动的机会,我们透过器物凝望历史的同时,又通过器物将历史传承延续下去,这难道不是历史交付给我们的一份嘱托吗?
      而作为策展团队,我们又分外有幸地制造了这场“邂逅”,通过自己的双手展现了器物,传承了文化,服务了大众。
56.jpg
御堂佳器学术策展人奚文骏(左)与中国嘉德瓷器及古董珍玩部总经理刘旸(右)为观众介绍展品。
 
57.jpg
本次展览的打卡之冠是一组10对皇帝御用膳碗,这套膳碗曾因乾隆皇帝的节庆需求而首创,自道光以后便难以再成体系,如此成套还原的展陈方式可谓史无前例。
 
 
 
 
 
 
本文节选2024年3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