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一世界 这位大家京城亮绝活儿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3年11月刊
作者:
2023-11-21 14:55:30
0

      年轮的宽窄是一棵树寿命的表征,而一杆“外直中空”的竹存活了多少年,我们又该如何知晓呢 ?其实,竹子的年龄不以粗细论,而应从竹节、竹叶的色泽来判断。从破土而出,到四五年成材,生长数十年后走向枯萎 ——这大概是竹的一生。

25.jpg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虚节凌云——徐秉方艺术展”再次唤醒了人们刻在基因里的对竹文化、竹艺术的热爱。

 

     但对于将竹视作“君子”的中国人来说,竹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时间尺度,并不该如此计算。2000年,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竹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的生命跨度;1000年,这是北宋书画大家文同《墨竹图》见证过的岁月;300年,这是明末清初“留青圣 手”张希黄的竹刻作品流传于世的时间。挺立于天地间的竹,在一代代文人墨客手中化作各种形态,一 路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到了今天。
      最近,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一场“虚节凌云——徐秉方艺术展”,让中国竹文化又焕发了时代新生。100多件留青竹刻、咏竹书画等展品从江苏常州远道而来,再次唤醒了人们刻在基因里 对竹文化、竹艺术的热爱,也彰显了非遗技艺传承在当代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级大师亮绝活儿
 
      “ 徐大师,您给我们讲讲竹刻的做法吧!”“我不是徐大师,是徐秉方。”在展厅中,不少观众惊喜地发现此次艺术展的主角—— 徐秉方就在现场,于是簇拥着他频频发问,这位79岁的谦和老人也极为耐心地一一解答。
      而面对许多观众“竹面上的图案是贴上去的吗”的疑问,徐秉方从挑选竹材开始,一步步讲解了一件留青竹刻诞生的过程。
 
26.jpg
徐秉方《山静钟声远》留青竹刻臂搁
38.8厘米×11厘米
 
27.jpg
徐秉方《秋瑟》  纸本彩墨 镜片
138厘米×34.5厘
 
      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徐秉方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留青竹刻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幼年秉承家学到如今,他已在留青竹刻技艺上埋首钻研了一甲子,有着“海内留青第一家”的美誉。
      非遗传承人的手艺绝活有多牛?这两年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以非遗手工艺制作过程为题材的短视 频备受欢迎,非遗传承人远离尘嚣、潜心创作的生活对都市年轻人来说仿佛是一种“诗与 远方”。其实,完成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并非如视频画面行云流水般容易,留青竹刻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手工艺类非遗项目。
      在厚度仅0.1毫米的竹皮上薄意雕刻,是为“留青”,但到这一步之前要做足准备——首要先经过选材、沸水煮材、晾干定型之后才能制器,制器则包含画稿、切边、铲底、刻青等复杂工序,使用到的工具有锯、刨、锉、刮刀、砂纸等。但凡有一道工序失败,便得前功尽弃、从零开始。因此,一件精细刻画花鸟鱼虫的竹刻往往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像以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楷书为稿本的《金刚经》、以元代赵孟頫小楷为稿本的《道德经》这两套大型书法作品,则是由徐秉方与女儿徐文静、徐春静三人合力而作,分别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
      甚至在选材这第一个环节,就是一大难关。“从前只是听父亲交代过竹材应符合哪些要求,但等我自己真的到了山里,所见的情况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可能连一根符合条件的竹子也找不到。”
      站在一件《选竹》画作前,徐秉方向《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及观众分享了自己深入竹林选材的经历。展厅内的电视屏幕上还播放着《海内留青第一家》专题片,年轻时的徐秉方扛着长长的竹竿走在山中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早年山里还没有修路,徐秉方只能扛着竹材趟出一条路走下山,并且脚程要快,因为新鲜的竹节要在当天就洗净、煮熟后方能使用。这部纪录片曾于1989年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春节黄金时间播出,之后又于1996年在海外18家华语电视台播出。
      早在那时,海内外就已窥见了留青竹刻技艺的风采,以及徐家三代人倾力传承发扬的中国竹刻艺术、中国竹文化精神。
 
      三代四人百年传扬
 
      据了解,常州留青竹刻承袭了晚明竹刻名家张希黄所创“青筠五色”的独特技艺,徐秉方的父亲、“徐氏竹刻”奠基人徐素白在张希黄的技法基础上,通过阴阳并蓄的写意刀法进行深度立体的表现,汲古泽今,别开生面,使已经衰微百年的留青竹刻重焕生机 。徐秉方则在父亲的启蒙之下“ 解放刀法 ”,独创烟云氤氲刻法,于朦胧不见刀处生无穷变化。
      展览中,徐素白、徐秉 方父子以不同手法创作的竹刻作品对比展出,同样是唐云画的禽鸟题材,一浅刻、一留青,各显千秋。还有一件《听鹂》留青人物臂搁实属难得,由徐家三代人 跨越56年合作完成:1957年,徐素白刻出部分草木与题跋便搁置下了;2013年,徐秉方在此基础上刻出人物、水波,徐文静补刻草木、题跋与印章,徐春静再刻上石头与衣纹。
      徜徉于 这片“竹世界”中,观众会发现除了徐家的作品,还有数件启功、王世襄、唐云、谢稚柳、程十发等名家的书法作品一同展出。他们都是徐秉方“朋友圈”的重要人物,曾为这一竹刻世家题字“点赞”,此次展出的不少竹刻作品原稿出自他们之手。要知道,竹刻创作历来以刊刻书画家的稿本为主流,与书画名家的珠联璧合,让竹刻成为文人案头一大雅玩,但竹刻并非书画的附庸或衍生品。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朱迅霖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此番将部分竹刻成品与名家绘画底稿并置陈列,一方面是为了让留青竹刻与书画两厢对照,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看到,那些画家意到而笔未到的细节,竹刻艺术家在运刀时还作了补充和艺术演绎。根植于文人传统,徐氏竹刻创作题材中多见梅兰竹菊“四君子”、宋元山水等逸格小品。在《云开别有洞天》《观瀑图》《黄山松云》《蓄志凌云》等表现云山图景的竹刻中,徐秉方所独创的烟云刻法引得观众啧啧称奇,他刀下的云雾在山间升腾浮动,线面转换自如,体现出意象化的纹饰美感,也丰富了作品的明暗层次与虚实关系。这是徐秉方标志性的创作符号,更是中国竹刻史上的一大创新。
 
29.jpg
唐云画、徐素白浅刻《一叶知秋》臂搁
8.2厘米×25厘米
 
28.jpg
唐云画、徐秉方刻《雀石图》臂搁
8.3厘米×29.9厘米
 
 
 
本文节选2023年11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