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清晰 蓬莱仙“镜”

来源:
作者:◎文、图/王纲怀
2018-12-01 09:13:45
0

  

无论东方或是西方,人类总是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西方久有“天堂”之说,东方早存“仙境”之想。作为中国仙境文化杰出代表的蓬莱仙境源自于《山海经》。通过对存世铜镜的研究可知,中国古镜中有许多以蓬莱仙境为主的题材与内容。

古镜中的仙境文化始见于西汉,发展于东汉,兴盛于大唐,式微于两宋。依历史的脉络,多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在中国铜镜衰落的同时,日本和镜逐渐兴起,大量占据其文化领域者,依旧是蓬莱仙境。

事实上,仙境文化在古镜中展现的内容林林总总,十分丰富。

 图1.jpg

西汉早期  西王母铭纯文镜

此镜是最早见诸于古镜的仙境文化。镜铭:寿如山,西王母,谷光,宜孙子。西王母神话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殷墟甲骨卜辞、周代金文中有“西母”“王母”的记载,表明商周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西王母传说的史影。从《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大荒西经》《庄子·大宗师》等文献中的多处记载看,最迟战国之际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即已广为流播。延及汉代,西王母形象完成了从早期部落图腾、月相自然神、凶残动物神、半人半兽合体神、人格化的神仙到年轻貌美女仙的复杂演变,成为具有浓郁“世俗化”“民间化”特征的众仙之主。

汉代神仙信仰与升仙不死说极盛,世人热切渴望通过升仙之途实现自己生命能够无限延长与再生的愿望。而传说中的西王母具有掌管“不死之药”、可以使世俗生命永生的特异功能,由此,西王母神就成为汉人狂热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进而形成了上自皇室贵戚、官僚贵族,下至布衣贫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西王母迷信与祭祀风潮。

 图2.jpg

西汉晚期  西王母玉兔纹博局镜

两汉时期西王母神话及其祭祀活动的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同时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艺术风尚,并在两汉文献典籍、物质文化遗存中打上了浓重的烙印。

汉镜中的西王母神话题材十分丰富,此类题材在汉镜中大致经历了一个西汉早期初现、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逐渐发展、流播的演变过程,而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铜镜中的西王母神话内容题材,又集中出现在禽兽镜、画像镜、神兽镜的图式、铭文中。

西王母头上有“戴胜”。《大荒西经》按:西王母“蓬发戴胜”,晋郭璞注说:“胜,玉胜。”清毕沅校:“戴胜,言其民俗尚此饰也。”近人袁珂《山海经校译》:“戴胜,一种玉饰。”玉兔又称月兔,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民间传说常将其塑造成用研杵捣研钵的形象。在中国神话中,月兔在月宫捣药。

图3.jpg

东汉中晚期  周仲铭神人车马画像镜

东王公(父)多作为西王母的“对偶神”出现,其形象、分类与西王母基本雷同,一般以三山冠、颔下有胡须相区别。东王公(父)的出现一般认为不早于公元2世纪,《神异经》中有东王公(父)居于东荒山大石室的记载;《洞冥记》记“西王母适东王公舍”的传说;汉代流行儿歌“著清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表明汉代东王公(父)与西王母在神仙世界里伴出,两者宛若夫妻。

 图5.jpg

盛唐  蓬莱仙境纹鎏金贴银镜

此镜既是唐代存世特种工艺镜中最大最重的器物,亦是存世最大的唐代铭文镜。镜背纹饰极为丰富,分内、中、外三圈,内圈有山岳、大海、飞鹤、舞鹤、仙人(伯牙)抚琴等内容,组成了蓬莱仙岛的旖旎风光;中圈是一周连理花枝纹;外圈下有八卦符号,其间分布8句五言楷书铭文,可顺时针向连读为:“只影嗟为客,孤鸣复几春。初成照胆镜,遥忆画眉人。舞凤归林近,盘龙渡海新。缄封待还日,披拂鉴情亲。”隋唐之际乃至整个初唐,镜铭文体以“四言”居多,“五言”甚少,此镜问世为盛唐“五言”交响乐,增添了一段“华彩”乐章。

 图6.jpg

盛中唐  吹箫引凤纹蓬莱镜

古代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为海上三仙山,上有仙人及长生不老药。史载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为求仙觅长生不老药先后遣人前往。

王子晋(即王子乔)是周灵王泄心的太子,东汉刘向《列仙传》:“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侍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鹤驻山头,望之不可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后人立祠于缑氏及嵩山。天册万岁二年(696年),武则天于嵩山行登封之礼时,封“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立为庙”。《资治通鉴》载: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幸嵩山,过缑氏,谒升仙太子庙”,亲撰升仙太子碑,立于庙前,碑文曰:“为子晋重立庙焉,仍改号为升仙太子庙。”又提及以前遣内史往缑氏山祠祀,“闻风笙之度响,徘徊空里,瞻鹤驾之来仪”。东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曰:“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金元好问《缑山置酒》曰:“人言王子乔,鹤驭此上宾。”

 图9.jpg

日本宽文年间  巨鳌背山蓬莱山纹圆镜

蓬莱纹和镜有巨鳌背负蓬莱山与包括鹤、龟、松、竹、梅五大要素为显著特征的两类纹饰,鲜明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寿理念。蓬莱纹在和镜中占有较多的数量与最高的声誉,其中尤以巨鳌背负蓬莱山的器物多被称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

据《日本的美术No.394——中世·近世的镜》图26、图27介绍,德川美术馆藏宽永十六年(1639年)德川家康曾孙女千代姬的嫁妆,林原美术馆藏庆安二年(1649年)池田光政女儿(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养女)辉姬的嫁妆。此镜“白亮”度很高,仅就铜质与铸磨而言,其工艺技术之水准不在唐镜之下。唐代铜镜以海兽葡萄镜为最重,其单位面积重量m值的正常值在4.57.5/平方厘米。此镜缘高超常,其m9.52/平方厘米,相当于唐代海兽葡萄镜的一倍左右。

 图10.jpg

日本江户中期  巨鳌背山蓬莱山纹柄镜

“巨鳌背负蓬莱山”纹饰在和镜中使用了约在百年以上,构图大同小异,在日本的很多著作中都有展示,如鸣神义夫《柄镜百选》图54、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青铜和镜——日本》图57、国学院大学《和镜·柄镜》图207、国学院大学《和镜·柄镜》图223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