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妍: 风雨30年 与行业一同前行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2年12月刊
作者:文/本刊记者 王菁菁 责任编辑:赵玉国
2023-02-01 11:26:25
0

     

 

20.jpg

胡妍妍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那时候一到春天,北京漫天黄沙,大街上跑的不是公共汽车就是‘小面”。我们每天都要着正装,‘奢侈’地坐上招手即停的‘面的’,到当时北京最牛的五星级饭店——长城饭店去上班,嘉德的第一个办公室就设在那里。”

      “长城饭店中庭是咖啡厅,一到傍晚,就会有一位菲律宾歌手开唱。我们就伴随着流行歌曲打电话联系客户、看画,气氛与我之前的工作环境迥异。估计当年北京城没有一家拍卖行是这样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胡妍妍向《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娓娓道来。

      就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前一刻,胡妍妍正在为今年秋拍筹备工作而忙碌。当开始采访,回忆与感慨又使得她迅速地切换到另外一种平和状态之中。她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带领中国嘉德拍卖创下一个又一个拍场奇迹的“掌舵者”不一样的一面。

      “30周年是我们行业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而明年也将迎来中国嘉德成立30周年。30年变化实在太大了。”胡妍妍感慨道。30年,对于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行业来说,有很多挥之不去的记忆。当我们将胡妍妍言谈间的“画面”勾勒出来,看到的不光是人的成长、企业的壮大,还有时代的变迁和进步。

      带着好奇与探究之心走下去

      背景摘要:1993年5月,中国嘉德成立;同一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的胡妍妍进入中国嘉德工作。她是中国最早获得文物博物馆学科硕士学历的专业人士。几乎与行业发展同步的中国嘉德,它的创业初期也是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萌芽期的一个缩影。

      采访金句:“近30年来,几乎所有的岗位我都做过。”

 

28.jpg

1993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成立,2023年它将迎来自己的30周年。

 

      胡妍妍:上世纪90年代初我已大学毕业,在北京做出版编辑工作。1993年,中国嘉德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我应聘成了其中的一员。坦白说,我并未感觉专业给自己最初的入行带来了多大的优势。因为这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业——不但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同时要掌握商业运作常识和经验,还有就是对文物艺术品的热爱。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当然,读书和之前的工作经历,对初来乍到的我还是有所帮助的。比如,图录里需要介绍书画家生平和艺术成就,对我来讲驾轻就熟,马上就能做好一本“作者简介”。

      那时的中国嘉德刚刚起步,艺术品拍卖在中国内地也刚刚起步,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唯一的学习途径是向久负盛名的两家国际拍卖行、向参与过拍卖的港澳台收藏家请教。从第二次拍卖起,1994年10月,我们就去了香港看预展,结识了很多同行和收藏家,亲眼见到了拍卖是怎么一回事,大开眼界。即便在上世纪90年代初,艺术品拍卖也是动辄几万元甚至百万元一槌定音,嘉德首场拍卖就成交1400多万元,与当时朴素平淡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感也形成了一种吸引力,带着好奇的我们,包括我们的客户们,踏入一方新的天地。

 

21.jpg

 

22.jpg

1994年3月,中国嘉德首场拍卖会举槌。拍下第一件拍品的是手举1号竞价牌的香港大藏家张宗宪先生。这也是业界尊称其为“1号先生”的由来。

 

      时至今日,入行工作近30年,可以说拍卖行几乎所有的岗位我都做过。记得当时办公室里面有个小屋,作为储存拍品的库房,外出征集的同事带回来的拍品就存放在里面。

      下班后,大家轮流值班。轮到谁,晚上就睡在办公室那张大桌子上。有时候刚躺下,外头咚咚咚敲门,出差的同事回来了,赶紧起来开门,把拍品入库,做好记录。白天做业务员,晚上兼职做库房管理和门卫。创业之初,大家就是这样忙碌又高兴地工作着。

      离不开我们专业、严谨的初心

      背景摘要:众所周知,近30年来,中国书画尤其是近现代书画不仅是中国嘉德的王牌项目,也是整个艺术品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火爆,中国书画功不可没。采访金句:“能对中国书画市场起到推动作用,意义更为深远。”胡妍妍:中国嘉德首场拍卖会是1994年3月举办的,上拍的拍品不少来自北京市文物商店。大概半年后,北京市文物商店也注册成立了自己的拍卖公司,即北京翰海。

      记得首场拍卖会第一件拍品是吴熙曾《渔乐图》。编排图录时,我觉得渔乐有丰收的寓意,用它来开场是个好彩头,这幅画就“历史性”地成为了嘉德书画拍卖的“第一拍品”。其1.5万元的估价是秦公先生定的;一番竞价后,被香港著名大藏家张宗宪先生以8.8万元的落槌价竞得。而亲自敲响这一槌的则是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

      无论是专场策划还是拍品编排,首场拍卖会都比较随意,没有前思后虑。中国嘉德初创期,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没有什么束缚,自由发挥,想起来既幸运又幸福。

      首场拍卖会,我们选择了中国书画与油画两个项目拍卖。日后,中国书画尤其是近现代书画成了中国嘉德的一个主力板块,成就了现在这么一个活跃的大市场。在我看来,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我们学习美术史的时候,教科书以及俞剑华、潘天寿、陈师曾、郑午昌等书画史著作,都是从三代讲到清代,往往就到吴昌硕即止,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畬等近现代艺术大师并不在美术史教学体系和学者研究范畴中。老一代藏家的收藏重点是古代书画,如吴门四家、扬州八怪、清初四僧。但是,如果您翻开嘉德首场拍卖的图录,会看到这些大家的名字:陈半丁、丰子恺、冯超然、傅抱石、黄宾虹、溥儒、齐白石、钱松岩、田世光、吴湖帆、张大千……是以20世纪近现代名家作品作为主力。原因大概是近现代书画作品在民间存留数量比较丰富,市场对近现代作品的熟悉程度和认知程度相较于古代作品更高。由此,嘉德选择了由此入手,首次书画拍卖一举成功。之后,各拍卖行基本循着这条路征集,近现代中国书画成为拍卖市场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大市场,创造了不少艺术家作品拍卖的奇迹。在北京做艺术品拍卖,你会发现但凡遇见手上有点儿藏品的人,肯定会有书画。而说到齐白石、李可染等近现代书画大家,妇孺皆知,甚至有的人还跟他们打过交道;你要说起石涛、八大山人,即便不收藏的人,对这些名字都不陌生。在我看来,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卧虎藏龙,是拍卖书画的沃土。

      大概是2007年,我们就有做“夜场”的构想。2006年嘉德将原有的每月一次的“小拍”升级为一季度一次的“嘉德四季”,那么春秋大拍如何升级?同事们提出做个“夜场”,起初想得比较多的是在形式上,比如布置漂亮的拍卖现场、穿上晚礼服等等。但当时王(雁南)总认为,春秋大拍模式升级需要慎重。她问了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坚持夜场选件的品质。如果夜场的名声越做越大,卖家肯定会纷纷要求将委托的拍品放到夜场,能不能保持一颗公平的心去选择?二是如果缺乏优质拍品,会不会以次充好去拼凑?这两个发问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拍卖行的根本是把住质量关,做高端细分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布局谋篇,从拍品上提高质量。

      2010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井喷式行情。当年的秋拍,我们策划推出的“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22件拍品成交近7亿元,获得成功。其中,王羲之《平安帖》拍出了3.08亿元的天价,明代陈栝《情韵墨花》手卷以1.14亿元成交,清乾隆黄花梨云龙纹大四件柜以3976万元创下了中国古典黄花梨家具拍卖的世界纪录……应该说,这个专场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坚定了我们要开设夜场的信心。2011年春拍,我们适时推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32件拍品总成交额逾10亿元,一炮打响。

      现在总有藏家跟我们说:你们每季拍卖的场次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我就专注“大观”吧,毕竟拍品是经过你们精挑细选的。“大观”夜场坚持了11年,成绩斐然,这是嘉德不忘初心,精心打造出的一块金字招牌,对中国书画市场的细分、升级、引领以及强有力的推动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

      路是越走越宽的
      背景摘要:2012年,中国嘉德在香港举办了首场拍卖会;时至今日,其在港槌起槌落走过了十个春秋。不久前落槌的2022秋拍暨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以7.63亿港元圆满收官,创下历来最高的季度总成交。采访金句:“不做不知道,只有做了才发现差距。”
      胡妍妍:香港是我经常去的一座城市,并不陌生。但自2014年接手中国嘉德(香港)董事总裁一职后,我才意识到即便都是嘉德,内地和香港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不做不知道,只有做了才发现差距。
 
23.jpg
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在“最佳时机”推出了“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并且一炮而红。11年来,这一夜场成为了嘉德的王牌项目,也对市场做了极好推动。
 
 
      我们内地艺术品拍卖企业历史不够长,有短板。比如缺乏一个国际化货源库。特别是这三年受大环境影响,你会发现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行能够迅速地调整拍品结构,“东方不亮西方亮”,以优势板块弥补劣势板块,显现出整体优势。再如,香港市场对新事物的探索比较超前,像NF T数字艺术拍卖,从中可以感受到香港市场的包容性。再有就是香港的很多商业规则比较务实,比如这两年,中国嘉德(香港)都得到了香港政府的场租减免政策支持,这一举措让我们每年省下了很大一笔租金。
      经过这十年的赴港实践,尤其是近几年的不断深耕,现在中国嘉德在北京与香港两地的拍卖各具特色,为两地买家提供了差异化服务。以前我们可能会担心:如果在这两地拍卖中国艺术品,会不会形成激烈的内部竞争?其实拍着拍着就发现,路是越走越宽的。如今中国嘉德(香港)公司在玉器、瓷器、二十世纪和当代艺术等门类上都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为我们整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24.jpg
今年10月,中国嘉德香港2022秋拍暨十周年庆典拍卖会创下了总成交7.63亿港元、刷新4项拍卖纪录的佳绩。进军香港市场,
向国际化的方向再次迈出一大步,这为中国嘉德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这个行业魅力无穷
      背景摘要: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发展不是孤立前行的,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文博机构、专家学者及相关业界人士的襄助必不可少;藏家、买家群体的一路相伴更是缺一不可。
      采访金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是下一个30年值得去关注的。”胡妍妍:我很幸运,一入行就遇到了嘉德这么好的公司与陈东升董、王雁南总这么好的领导。从业30年来,我充分体会到了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魅力十足、魔力十足。在这里,能过手千百年来最好的文物、能欣赏最美的艺术品、能见识最有趣的人们、能触碰最婉转曲折的故事,有看不完的风景。我至今不后悔有这么一份职业,或者说是事业。如果让我现在重新选择,还真想不出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玩的工作。
 
25.jpg
 
29.jpg
2011年,嘉德艺术中心奠基。如今,嘉德艺术中心已然成为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文化地标。
图中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雁南、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东升、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胡妍妍。
 
      30年前,我们从“一张白纸”起步——没有客户名单、拿不准估价、不知道如何组织一场拍卖会,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与前辈的支持,结识了很多藏家朋友。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事业的发展,是至少两代人共同参与、推动、努力的结果。
      记得我第一次赴外地征集,是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章津才先生一起去上海拜访刘湖涵教育基金会。作为民国时期上海滩知名地产商,刘湖涵非常喜欢大尺幅画作,今年嘉德在香港拍卖的二十六平尺黄宾虹《山水巨幛》,上款人就是刘湖涵。
      那次我和章津才先生见到刘湖涵教育基金会的主事人朱曾浒先生,他的愿望是拍卖过后,将拍卖所得全部用于教育基金。章津才先生审看画作非常快,业务娴熟,对画家生平、趣闻轶事、款识钤印等等脱口而出,我在一旁做记录,半天就征集了20多件作品,有张善孖《猛虎吞日》,以及吴琴木、郑午昌等海上名家的作品。
      一晃20年过去,前几年我走在上海马路上,竟然遇到了朱先生。老人家已经90岁高龄了,街头偶遇我们都非常开心,站在原地聊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做拍卖的初期,行业新、节奏慢,与客人交往不惜时间,自己学到了许多,也交到了朋友。有人说,拍卖行是温暖的行业,人情味儿是这个行业最值得记忆和珍惜的。藏家则是这一路走来相伴时间最长的群体。我有个设想,在公司成立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约30位嘉德的老朋友、老客户畅谈过往。想到这里,刘益谦、王薇、汪健、杨崇和……一串串名字就跃入脑海。
      刘益谦先生在嘉德买的第一件作品是郭沫若的书法,第二次买下了陈逸飞《山地风》。回想起来,他几乎年年来、场场到。有一次为了赶上我们的拍卖,他抢了两张火车站票,半夜才到北京,真是太感动了!十年前他的龙美术馆开幕,开启了私人美术馆的先河,也成为了中国藏家进阶的里程碑,这无疑是当前藏家群体中一个重要代表。这种成长的过程,是一种相互见证。
 
27.jpg
2010年,张大千《爱痕湖》在中国嘉德春拍以1.008亿元成交,宣告近现代书画拍卖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这是胡妍妍、王雁南、陈东升、寇勤(图中从左至右)在该作前的合影。
他们见证了内地艺术品拍卖“三十而立”。脚步还将继续,未来可期。
 
      近年来,我发现长期以回报率、成交价、捡漏为乐趣的收藏圈,风气有些变化。一是不少藏家安心整理研究自己的藏品,并不急于出手;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拍场收获,或出书立传,或举办收藏展,或办私人美术馆、博物馆。二是将目光拓展到西方艺术品的藏家,他们出入国际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及画廊,横向拓宽收藏,与国际接轨。三是普通民众到访拍卖预展、参加艺文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年龄也愈加年轻化。凡此种种,令人倍感欣喜。传承文化、热爱艺术,不仅是一句期许,还已然成为了藏家和民众由衷的感悟和具体的行动,这或许与我们30年来为艺术普及、传播、赏析和收藏所做的努力相关吧。
      如今,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步入“三十而立”,已形成了一个基本格局。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引发交易模式的改变,定会让艺术品拍卖日新月异,并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我想,我们只有不断去探索和尝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共同续写行业下一个璀璨的30年。(注:本文图片由嘉德拍卖提供)
 
 
 
本文节选2022年12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