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华夏衣冠上一抹别样风景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2024年3月刊
作者:文、图/张 尉 责任编辑 / 赵玉国
2024-03-18 14:33:54
0

      近日,上海嘉定博物馆举行了“片玉钩玄——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玉带钩展”,100余件展品是从2万余件同类藏品中精选而出,为观众呈上了一场玉石盛宴。该展自2023年6月在上海首展以来,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巡展模式,还将相继亮相于重庆万州、上海青浦、上海松江等地的博物馆。本文作者为展览顾问、上海博物馆玉器专家,不妨跟随他来细细品味琢器之美及其背后的中华衣冠文明。

      作为人们腰带上的钩束用具,带钩是中国古代舆服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浩瀚深厚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

      带钩常见的材质有铜、铁、金、银、玉等多种,而玉带钩则因其材质、工艺的特殊和珍贵性在带钩家族中独领风骚。
      据迄今考古资料,带钩最早可远溯至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浙江桐乡金星村和余杭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上海青浦 福 泉 山,江苏武进寺墩等遗址均有发现,其质材为玉,形体 较小,一般光素无纹,少数饰有兽面纹。造型大致一样,作长方形,器身较宽,一端弯钩形钩首较长向内,束带钩系能够牢固;另一端为穿绳而钻有一孔,无钩钮。初始造型较为简单原始,与后世玉带钩颇不相同,是带钩的滥觞期。商和西周的带钩面貌尚不明晰。
      东周至西汉是带钩发展的盛行期,造型、装饰千姿百态,精彩纷呈,惹人爱赏,是上层贵族标榜自身等级、地位的一种重要象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和汉昭帝之母钩弋夫人手握荣辱与共的玉带钩是著名的带钩用例。春秋玉带钩尺寸较小,或无钩钮,或钩尾以一扁方孔来穿系革带,形制不一,尚处于未完全定型的阶段。
 
      确立形制 注入活力 
 
      战国两汉玉带钩已具备确立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的基本形制。钩首大致有禽首、龙首、马首、兽首等造型,抽象夸张,具有概括性。钩身也大致可分短小型、长条型和异型三种造型:短小型或似矩形,或似琵琶形,多光素不加纹饰(图1);长条型或似圆棒形,或似矩形,加以各种简繁纹饰(图 2);异型如铲形、动物形、人面形等。装饰纹样则有龙纹、螭纹、虎纹、兽面纹、谷纹、云纹、弦纹、方格网纹、瓦棱纹等,或多重组合的复合纹样等。钩钮大致有方形、圆形、方圆形等造型。另外,见有用铁芯串联多节玉块组合成一条细长的特大带钩,还有集错金银、鎏金、包金、贴金、镶嵌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金属带钩,并嵌入玉、绿松石饰等,纹饰复杂,做工精致,让人耳目一新。
 
12.jpg
 
      为保护带孔、提高革带使用寿命,人们往往还使用小型铜、玉或骨质小环来与带钩钩首连结,与带钩配合使用。东汉以降,玉带钩的创新有所消减,至魏晋南北朝因受社会动荡、带扣肇始等多重因素影响而走向衰微期,器物风格则延续了两汉的遗绪。
      两宋伴随复古思潮的兴起,玉带钩进入复归期,个性特征带有战、汉遗风,装饰刻画则趋于描摹自然、写实具象(图3)。
13.jpg
 
      元明清玉带钩出土和传世数量颇多,也是此次展览展品的大宗。元代玉带钩最为常见的程式化典型造型是龙首螭纹琵琶形圆钮玉带钩,也是明清两代玉带钩所仿效的主要形式:一般尺寸较大,龙形钩首稍显扁长,宽颈卷耳,颈发后拂,眉毛粗重,五官靠近前脸,张或闭口;高浮雕伏地的蟠螭则口衔灵芝,大耳凹颈,尾部分叉,前后足一弓一伸爬行于钩身上(图4)。同代玉带钩其它造型、装饰亦见兽首、花形首、螳螂形、桥形钮和花卉纹、素面无纹的,尤富时代特征的是桥形钮。有的带钩还采用玛瑙、水晶等材质,或巧妙利用材质自然形成的天然色泽琢出“俏色”作品(图5),这种“俏色”工艺始见于殷商,北方游牧民族如女真、蒙古等族尤喜使用。元代玉带钩有时也与椭圆形的玉带环存在相互配套使用的组合关系,江苏无锡钱裕墓出有实例。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本文节选2024年3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
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