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开启记忆魔法盒

来源:
作者:◎文/本刊记者
2019-01-31 10:54:04
0

  “你看,这种柜子当年我家也有!”“哇塞,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玩具了,能收藏着真是有心了。”“那时候骑辆二八车可是时尚达人呢,赶紧,合个影。”日前,“商业·生活·40年”历史文化展在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隆重亮相。

据悉,作为中国商业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商业创新大会的同步活动,此次展览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收藏》社主办,《中国收藏》杂志承办。展览汇聚了近百件来自民间收藏的展品,包括旧家具、老报刊、钟表、相机、徽章、老照片、老酒、票证、服装、通讯工具等,品类丰富、图文并茂,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呈现了4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题图.jpg

|  玩一把时空穿越  |

 

为了讲好改革开放的经济与民生“故事”,主办方着实下了一番“苦功”。整个展览依照年代划分为四大部分,即“1978-1989年 创造”、“1990-1999年 回归”、“2000-2011年 振兴”、“2012-2018年 新时代”。尤其是前两个部分,分别打造了一个样板间,以呈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老百姓家居生活场景。

步入80年代”样板间,两边开门、中间镜子的大立柜是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的必备。红旗牌二八型男士自行车、旧式扶手沙发、装满衣服的大木箱、带有“喜”字的暖水瓶、搪瓷盆、铁盆架、儿童木马这一切令观众仿佛回到40年前,玩儿了一把“穿越”。同样在“90年代”样板间中,一组泛黄的组合柜格外引人瞩目。要知道,当年这可是风靡全国的时髦家具。

2.jpg

可以说,这两大样板间引发了一次观众的集体怀旧。《中国收藏》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观众在样板间合影留念,“这种组合柜,我们家现在还有!”“你看那搪瓷盆,以前常常用。”“还有这老挂历,张瑜、刘晓庆这可都是当年的大红人呀。”一位来自河北的张先生告诉《中国收藏》记者,自己是1979年出生的,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有些模糊,这次能在展览中“重温”那个年代,看到这么多当年留下的实物,心情十分激动。

据此次展览策展人介绍,为了打造这两大样板间,工作人员四处搜寻老家具。功夫不负有心人,天津收藏者由国庆得知消息后,愿意将父母留下的老家具全部用于展览。在他看来,这算是最好的归宿。

8.jpg

如果你还沉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回忆中,那么当步入2000年代”“2010年代”展厅时,琳琅满目的通讯工具、高铁模型等藏品,又在提醒着观众已经“回到了四通八达的现在”。在这两大展厅中,北京奥运会、抗击“非典”、上海世博会,以及高铁、春运、网购、房价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都用藏品一一呈现。比如见证京津城际铁路的火车票,记录北京奥运、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的老报纸,还有体现40年通讯变化的手机等,尽管有些展品经济价值并不高,但它们却已经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值得人们好好珍藏。

10.jpg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吸引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原商业部部长胡平等重量级嘉宾到场。与普通观众一样,一见到曾经熟悉的场景和用品,这些“重磅”嘉宾也顿时兴致盎然。顾秀莲副委员长在一辆二八车前,向《中国收藏》记者回忆道:“我骑二八车上班,骑了很多年啊!”

 25.jpg

|  民间收藏功力深  |

 

展览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主办方的精心布局之外,民间收藏者的大力支持也功不可没。在业内人士看来,比起专项收藏的展览,打造一场广义的历史文化展览,展品的征集是对主办方的一大考验,即如何围绕主题,让“浓缩的都是精华”。而在此次的“商业·生活·40年”历史文化展中,不少展品曾经很常见,如今却踪迹难寻。

比如工资条。展品中有一套北京市民李元虹收藏的工资条,她告诉《中国收藏》记者,这些都是自己的工资条,时间跨度从1984年到2017年。“工资是老百姓生活的保障。最初收藏这些只是为了清楚自己的工资涨幅,后来慢慢发现,每一项数字的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影响到我个人,还反映出这些年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保障也随之提高。”她说。

IMG_9754.jpg

北京收藏者刘鹏也同样关注这些旧物件,他的主攻收藏方向是老照片,这次为展览提供了一套1985年新华社出版的《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照片。25张照片,从过年、结婚、烫头、广场舞等角度,生动地展现了当年人们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搪瓷盆、脸盆架、鹿牌暖壶、儿童木马这些在别人眼中“不值钱”的玩意儿也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在他看来,这些旧物件都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如果现在没有人收集,再过几十年就真的越来越少见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他还拿出了一套结婚时夫人所穿的红色呢子套装,“我们1988101日结婚,到今年已经整整30年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重量级藏品也纷纷现身。比如由银行卡收藏者张震天提供的八九十年代银行卡,其中就包括19853月中国银行在珠海发行的中国第一张银行卡,此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存世量稀少。另外,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第一批自动取款卡,卡面以各地标志或著名景点为背景,是银行卡收藏圈最受追捧的系列卡。张震天认为,银行卡是生活支付方式改变和金融发展进步的见证物,收藏意义很大。

IMG_9843.jpg

与银行卡一样,老式电话机也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从第一代的大哥大到BP机(寻呼机),从拨盘电话到按键式电话、共电式电话、磁石式电话、海事卫星电话以及各式公用电话牌,近50件藏品组成了一部浩大的通讯发展史。这批藏品的主人是有着多年收藏经验的张大放,他一心爱电话,也将与电话相关的各类物品收入囊中。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通信业的发展堪称奇迹,这一点从电话机的发展中就能窥见一斑。

IMG_9869.jpg

这次展览还得到了不少集报人的支持。范光永、蔡立群、李民都是有着几十年集报经历的老报友。1978年刊登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的《人民日报》及地方报纸、记载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精神偶像——女排的老报纸,以及记录北京奥运会、神舟五号升空、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报纸都是这些集报人多年的收藏心血。同样为留下历史印记而收藏的顾玉超,拿出了北京奥运徽章;专注1990年北京亚运会收藏的翟金柱,则拿出了亚运会史料、会旗等。

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有不少收藏者为这次展览献上了“宝贝”。刘钢提供了80年代大飞天茅台、剑南春、西凤酒等,沈铭提供了80年代海鸥相机、苏联佐尔基4型(57版)以及上海、东风、兰花牌国产机械手表等,吴剑提供了4262型“凯歌”收音机、明星老挂历、各式证书等。而多年专注于铁路文化与金融债券收藏的张瑞江,为展览带来了高铁模型、80年代国库券、股票等。以收藏古权著称的郑海生则为展览提供了杠秤等实物。

IMG_9942.jpg

可喜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收藏的行列中。譬如此次展出的几辆老式“永久”“红旗”牌自行车,就是90后收藏者奥怡然提供的。他表示,自己喜欢骑车也喜欢收集自行车,认为老车的设计非常具有特点和时代感,还能从对藏品的研究中看到当代产品的雏形。而之所以参加此次展览,是因为他觉得能够回到曾经熟悉的氛围中非常有意思。

vbox9112_C69U7904_131307_small.jpg

“能够征集到如此多的实物本身就很难得,更何况这些展品中‘大众’‘小众’类型兼备。不管是当前收藏市场上价格昂贵的白酒、老相机、钟表,还是看似貌不惊人的证件、期刊、票证,它们都是岁月的见证,背后都有着值得探寻的历史故事和意义。能将它们齐聚一堂,这是此次展览最为特别的地方,同时也体现了民间收藏者的深厚功力。”北京一位资深策展人士在看过展览后对《中国收藏》记者感叹道。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