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折射文化发展新气象

作者:理 智
2017-03-15 09:58:16
0
    对于行业与市场来说,每年从全国两会上传出的声音无疑是特别重要的信息。据悉,自今年两会开幕以来,除了对经济、民生等领域的热议,文化同样是众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而纵观连日来陆续公开的相关提案,以及代表委员面对媒体采访时的侃侃而谈,不难发现,在这些建言的背后,反映出了不少当前文化大市场变化的新动向与新问题。
 
艺术品市场如何更规范
建言之1
加快启动交易方式创新
    近日,田黎明、龙瑞、范迪安等十几名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递交联名提案,希望证监会等主管部门能够加快启动文化艺术品进场交易所需新型交易方式的试点。
    该提案建议主要围绕邮币卡、当代书画、表演艺术三个方面的交易展开。一是建议设计开发出更符合大众收藏需求的邮币卡新形态,整合藏品资源,将具备收藏属性的邮币卡按题材、型制、原料、年代等要素进行艺术性组合和加工,满足各类人群的收藏需求。线上交易与线下商城相结合,建立全款实货的藏品交易,线上形成艺术品指数,线下实现收藏人群按需收藏的交收形式。
    二是建议以书画传统或惯例的平尺计量的方式进行线上交易,每一最小单位交易的作品均有实物书画与之对应。线上交易形成艺术家指数,收藏投资人可按各自实际需求交收或定制个性化需求的作品提货交收。艺术家的价值由市场来决定,通过艺术家指数可发现和培养中国的艺术大师。
    三是建议以众筹、融投资等方式让大批的表演艺术作品、节目进场交易,让中国的表演艺术普及的范围更广、传播的力度更大。
 
建言之2
减免文物进口增值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认为,我国现阶段进口环节税率设置成为一道在文物回归道路上的高门槛,使本可通过市场渠道回流的文物被挡在门外。目前,对100年以上的文物进口免交关税,对100年以内的文物根据材质课征3%至14%不等的关税。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进口货物(包括文物)征收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影响文物通过市场回流的主要因素是增值税税率,因此,建议对100年以上中国文物进口(进境),可比照对古旧图书的课征办法,实行“0”增值税率。
    励小捷表示,古旧图书是文物的一个类别,在进口增值税上对文物和古旧图书实行同样税率情理皆通,属于法规适用的延伸,不属于另辟范畴。据中拍协的统计,近五年中入境拍品的交易额下降明显,是市场在高税率下的一种反映。如果调整为“0”税率,入境文物增加,会带动运输、保险、仓储、修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辐射作用会大于减收因素;再者,对文物实行增值税“0”税率,有助于国内拍卖市场的持续稳定规范发展。
 
建言之3
文物办展应有法可依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认为,如今假文物变成古代艺术品充斥于市场的现象很普遍,再加上人为的恶意炒作,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传播。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随着官方大型博物馆广泛开展民间小型短期展览,这些假文物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摆进了官方博物馆的展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机构经营管理不善,为创造效益完成任务,临时找东西填塞,被不法人员钻了空子。另一方面是这些机构没有审批和把关程序,文物鉴定师由于没有资格认定系统,坑蒙拐骗事件屡屡发生。建议可参照律师事务所的模式创办文物鉴定事务所,文物鉴定师通过考试录用;鉴定过程中如果多次出现鉴定失误,则吊销其执照;如果事务所多次出错,也应吊销执照,通过法律来完善行业管理。
 
文物保护依旧不能放松
建言之1
要制定数字化统一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表示,从2006年开始,青州市博物馆开始尝试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考古领域,但通过接触国内许多从事文物该项工作的公司与科研机构后,发现当前数字化工作没有统一标准,无法达到真实、客观记录文物现状的目的,浪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
    王瑞霞认为,应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无疑是最准确有效的方法。有些文物不能总拿出去参展,数字化以后可以身临其境地在网上手机上观看。但是现在各博物馆都在按各自的习惯去做,出来的数据五花八门。建议从宏观上对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控制,研究和制定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统一标准。如此才能做到一次数字采集的记录可以一直使用,从而避免了对文物的伤害和对人力财力的浪费。
 
建言之2
高校文物被“遗忘”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在今年的一份提案中提到,当前全国150多所高校的藏品之和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但不少高校博物馆“身在深闺人未识”,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朱晓进指出,他在调研中发现,高校普遍把文物当作一种教育、科研的载体,对文物、藏馆的宣传交流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功能缺乏足够深的认识,很多高校博物馆变成了藏宝阁、文物仓库,造成大量文物资源闲置荒废。
    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在人权、财权、物权方面,受到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同时还要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这就容易造成两头管、两头都难落实的结果,使得许多藏品,特别是古书籍字画等遭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坏。
    朱晓进建议,高校可通过自身造血,拓展提供纪念品购买、摄影、复印、邮寄等配套服务项目,吸引更多参观者,让文物发挥其自身功能。另外也可以学习效仿广东碉楼、安徽古民居、山西曲沃古建筑等地做法,对不可移动文物采取认养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和利用中来。
 
文化发展别忽视新生力量
建言之1
保护汉字“笔画先行”
    移动互联时代,键盘成为沟通工具,“提笔忘字“愈发常见。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便将目光聚焦在汉字面临的“困境”上。“今天,汉字完全是学完拼音后就‘变’出来的东西,是屏幕框里面弹出来的东西,它不再是书写完成的汉字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直言,这种现象并不正常。陈振濂强调,从原来的书写到如今的拼写,是认知方式的改变。中国孩子头脑里植入的概念不再是中国字“形”,而变成了西方的字母。
    保护以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一直呼吁的重点,“中华民族实际上是一个书画民族,因为中国的象形文字通过千万次的书写,让每一个中国人具有独特的视觉感受。”
    陈振濂则认为,改变当下现状首先要在汉字教育起点方面,树立“笔画先行”意识。“我认为,小学语文应该先教汉字书写,等三四年级再教拼音。”他建议,教育部门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应坚持以“汉字为本”,用汉字笔画取代拼音字母,帮孩子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建言之2
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等11位代表提交了《关于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助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建议》,该建议认为,比之成年观众,国内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成效有限,青少年进博物馆年均0.15人次,与发达国家学生年均入馆2至3次相比差距巨大,且这可怜的0.15次也往往是走马观花的“参观”。
    该建议还提到,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直无法落地,与文化与教育部门体制鸿沟横亘,文教两家协作机制缺乏衔接互动等原因有关。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细化,更需要教育与文化部门的通力合作与破难创新。此外,建议要求文物主管部门对已实行近十年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进行盘整,对照两办文件要求,加强对各级各类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的评估,将衔接学校教育课程、开发针对性的青少年教育体验项目纳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的重要考核指标。
 
建言之3
产业化助力非遗保护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不少非遗仍“养在深闺人未识”,传承与保护在“默默无闻”的现实中遭遇尴尬。这些现象也是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就认为,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有些项目适合于发展生产,制造产品。政府应引导扶持这些项目,在生产和创作中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传承发展双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则指出,非遗项目很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扶贫相结合也是不错的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把这种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换,形成现代生活的表达和应用。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