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艺术大师 一幅家国情

来源:
作者:◎文/西 文
2018-06-19 11:18:15
0

 今年正值中央美术学院100周年校庆之际,一代艺术大师兼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作为19504月学校正式更名后的首任校长,又再一次被人们广泛记起

 

|  就职北平  再见老友  |

 

19289月,刚从福州回到上海的徐悲鸿,收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聘书,请他去担任院长。于是,在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之前,先后安家于上海、南京的徐悲鸿,和他早年在欧洲结识的我国著名音乐教育艺术家、当时定居于北平的杨仲子,在192810月至19291月的三个月里有了较为频繁的交流。

杨仲子,1885年生于南京,1904年出国留学,1910年毕业,获士鲁斯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师证书。同年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1919年末毕业。曾在伯尔尼大学音乐会上,演奏他创作的乐曲《反对战争者之呼声》。在欧洲,杨仲子的精湛演出受到舆论的广泛赞扬,如191746日的伯尔尼《新闻日报》,便赞美杨仲子是“东方音乐之奇星”。

“新音乐人”大多脱胎于当时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音乐并非他们惟一的擅长。“仲子又为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尤妙在以刊词句,如‘黄华依旧’、‘十日九风雨’等,皆此中杰作,未见可与方比者。因其中有极妙之和声,非常人所能解悟摹拟也。”这是徐悲鸿对他金石艺术成就的中肯评价,而徐悲鸿所用的诸多印章中,有十六七方都出自杨仲子之手。

 

|  戊辰冬日  为友作画  |

 

杨仲子在瑞士学业有成,同时也获得了爱情,他博得了房东女儿英·詹妮的爱慕。这位姑娘擅长西洋筝的演奏,也能弹奏钢琴。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20年夏,杨仲子偕夫人回国定居,夫人从此使用杨燕妮作为中文名字。仲子夫妇育有一子,名小石。杨小石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的创建者和见证人之一。

某个冬日,徐悲鸿或许已经因为学校发生风潮,受到排斥、难施主张而准备去职南回,所以在离别前,想要为一直在异国他乡给予他照顾的杨仲子绘一幅全家福。画家运用在欧学习的经验,以光影素描为基础,利用解剖学、透视学的方法,运用中西融合的方式,给这个中西结合的家庭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全家福。

首先,一家人的着装西式而精致,特别是坐在杨仲子腿上的小石身着藏蓝色镶白边的羊毛尼上衣,配以黑色短裤和灰色连裤袜,在当时的北平极为少见。女主人较为放松的肢体动作,右手托腮靠在方桌上,透漏出其西方的成长背景和并不拘谨的随性。小石的眼神并不直视画面,捕捉到儿童多动的人物特点。杨仲子系着领带身穿双排扣外套,棱角分明,目光深邃,脸颊上还生动地留有青色胡印。时年5岁的小石坐在父亲的腿上,左手紧扣父亲的食指,这一动作成功描绘出孩童与父母间的亲密感,传递出满满的爱意和幸福感。

其次,对于画面背景和摆设,艺术家选用了红木家具、青花瓷茶杯、一套中式桌面立镜和墨绿色铁皮水壶等看似平常却又别具匠心的物件,它们用色丰富、典雅、稳重,搭配和谐美观。另外,画面的重心偏向于右侧深色调的杨仲子和膝上的小石,所以艺术家让画面左侧的女主人身着黑色蕾丝点缀的驼色上衣,再搭配以深红色红木方桌、桌上的青花瓷茶杯和精致小巧的鼻烟壶以及她身后那几个新鲜水果,用色彩来平衡整个画面,突出其女性特点和女主人身份。

眼前这幅饱含心意的油画《杨仲子全家福》将于2018年西泠春拍与世人见面,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小家大国的概念,更真切反映出在那个动荡发展的年代,为我国近代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大师——徐悲鸿与杨仲子间的真挚友谊,以及他们在那些动荡奔波的年岁,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今时今日,这件可以充分代表徐悲鸿创作高峰时期日渐成熟的艺术水平的油画作品,仿佛把我们带回那个动荡不安,但却更加坚定了像徐悲鸿、杨仲子这样的有志之士的一片初心的时代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