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带你“踏上”神秘的青藏高原

来源:
作者: ◎文/栾尚元 图/首都博物馆提供
2018-06-05 13:56:31
0
     横亘在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孕育了西藏广阔地域的深厚文化。那里的神山和圣湖让人们心怀向往又倍感神秘。日前,首都博物馆的开年大展“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用216件(组)文物从“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韵”、“和同一家”四方面展示了藏族在历史上为中外文化交流、边疆与内地交流、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出的贡献。展览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其中,来自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13座寺庙的文物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据了解,此次展示文物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占参展总量的84%,是近年来西藏地区文物在外地展示规格最高的一次。
 
    |  黄金面具证溯源  |
 
    本次展览从距今约5万年至1万年之间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用丰富的考古出土遗迹向观众们讲述着上古时期人类在雪域高原建立的原始文化。在“文明溯源”部分,一个3世纪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引人注目。该面具于2009年出土,由冠部和面部两部分连缀而成,背后衬有多层丝织物。面具大小与真人面部相仿,冠部正面并列錾刻出三座阶梯形,顶部有穹顶,每个雉堞两侧各刻一只鹤状立鸟、穗状物,正中各刻一只羊,皆面向左侧,羊角向后卷曲。面部刻出眉、眼、鼻、口,甚至包括人中和法令纹。
    此面具的出土地位于西藏西部象雄国的范围,在该地区同时出土了其他几件黄金面具,反映出象雄国存在的覆面葬俗。以黄金面具作为随葬品这一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当时的欧亚大陆范围,研究认为早在距今2000年至1800年前,西藏西部地区已经与新疆、南亚次大陆联系紧密,并通过新疆与中原、中亚和欧亚草原产生互动和交流。
 
    |  传世名画有故事  |
 
   本次展览另一大看点是在“和同一家”部分展出的唐朝画家阎立本名作——《步辇图》,此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因年代久远,仅展出两个月。这幅历史画反映贞观八年(634年),吐蕃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臣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很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有许多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鎏金佛像显融合  |
 
    提到西藏文化,鎏金佛像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在本次展览中“雪域佛韵”展区,罗布林卡管理处、布达拉宫雪城珍宝馆以及西藏博物馆等机构带来了极具西藏特色的雪堆白工艺佛像,雪堆白是西藏地方政府为自己特殊的政教事务需求而专门组织、建立的一个藏传佛教造像和各种宗教用品的制造厂,也是整个西藏手工业的管理机构。
    来自西藏博物馆的合金释迦牟尼立像是这一单元中的重要展品之一。此尊释迦牟尼像为克什米尔类型造像,螺发,高鼻梁,通体鎏金。通肩袈裟衣纹呈U形排列,呈现出湿衣贴体的效果,衬托出强壮的身体肌肉,显示着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佛教初传入吐蕃时,除中原造像艺术之外,东印度帕拉造像、尼泊尔造像、斯瓦特造像、克什米尔,乃至新疆于阗的造像都对吐蕃佛教艺术产生过影响。
    除此以外,展品中罗布林卡管理处藏铜鎏金松赞干布像以及西藏博物馆藏铜鎏金四臂文殊菩萨像等都是文化融合下的产物。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