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文房吗

来源:
作者:◎文/本刊记者 赵玉国
2018-06-05 13:33:07
0

    如果说书斋是一个令人陶醉的迷人夜空,那么文房用品就是这夜空中星罗棋布的闪烁星辰。

    没有文房用品的点缀,书斋则黯然失色。提起古代文房,真可谓名目繁多,常用的就有十余种。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在古人那里最普通的文具,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早已成为“深不可测”的艺术品。

    说它深不可测有两层含义:一是价格,一是内涵。对于资金实力雄厚,常年混迹收藏江湖的人来说,价格不是问题。而内涵呢?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你将这些东西零零碎碎地摆在家里时,它们就像是被打乱了的密码,很少有人读出其中的真正意义。

    著名收藏家刘锡荣先生搞收藏40余年,从开始时为了排解书案上的寂寞,到现在的宣德炉收藏大家,他的收藏始终是围绕中国书斋展开的。看似一个小书斋,但这里的学问真是包罗万象。数十年积累的“江湖经验”,让他在谈论古代文房时滔滔不绝。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内行,大可翻过此页;如果还有那么一点儿好奇,不妨跟随我们,听听他是怎样聊文房的。

 

    《中国收藏》:“文房”这个词起源于什么时候?它最初的意义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意义有什么区别吗?

    刘锡荣:秦汉时期,管办文书的属吏称“书办”,书办办公的地方称“文房”。严格讲,文房与书斋是两个概念,书斋比文房更规范、严格一些。周朝建立后,原始人类较为粗放的信仰逐渐形成一整套规范的体系,人们在参加重大活动前都会斋戒。斋戒指沐浴更衣、禁吃荤腥,以示恪守礼仪与尊重。随着社会的演进,许多士人开始进入统治集团参与朝政,民间斋戒的概念逐渐被带进文房,于是书斋的概念形成了。书斋的气氛明显比文房更高贵、严肃。

    而作为收藏家,一件珍贵藏品在入藏前也是要斋戒的。即便是唐太宗,在得到《兰亭序》后也要斋戒三天才入藏。从古至今,从帝王到士大夫以至平民,都有敬先贤、畏天地、尚文化的传统,斋戒是对自己的提醒,是一个民族应该坚持的礼仪规范。我在收藏到一件重器时,在使用之前也会沐浴、更衣、焚香、礼拜,然后才是入藏、陈设、赏玩。这种仪式是对古代先贤与文化的尊重。

《中国收藏》:在名目繁多的文房用品中,除了笔墨纸砚,您认为还有哪些是书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刘锡荣:首先是家具,小到香炉、笔墨的托盘,大到座椅、床榻,乃至书柜、多宝格等,不同的家境会用不同的材质。除了文房四宝,古人还有所谓“文房四雅”,即品茗、闻香、插花、挂画。这些都是愉悦身心的必备之物,当然按照主人的条件有质量优劣之分,但基本上每个文人的书斋中都会有这些基本配置。茶壶和杯子,不要说文人,普通人家也都会有。如果用不起铜炉,还有瓷炉可以选择。而在书斋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字画,如果没有就成了“家徒四壁”,就算拥有一屋子高档家具,也会被视作是个“穷人”。除了文房四雅,还有围绕文案的一些列文具,如镇尺、墨床、笔架、印章、砚滴、水舆、笔洗、砚屏等,文人经常用的这些东西肯定是必备的。

    《中国收藏》:在古代文人的书斋中,文房的赏玩价值是否就已经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刘锡荣:这些文房用品看似是为了赏玩,其实最初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比如砚屏,就是挡在砚台前面防止墨被风吹干的。只是后来文人们为了给枯燥的书斋生活增加些情调,在砚屏上雕了自己喜欢的纹饰或画面,在镇尺上刻上喜欢的警句,一边把玩,一边使用,赏用兼备。

    《中国收藏》:古代书斋的布置常常参考风水学,有一套讲究和规矩。这种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否真的有参考价值?

    刘锡荣:风水学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瑰宝,以往大家认为是迷信,其实是一种科学。中国人的居住讲究选择上风上水,书斋的理想位置一般在南屋,因为南边的窗户打开是向阳的,阳光明媚,利于阅读。人坐在书案前,后背要靠墙,这叫“靠山”,而有靠山就是有安全感。窗户的光线要从左手进来不至于遮挡书写的视线,即窗在南背靠东。

    现代人旅游经常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徜徉在山水中对于人来说是最快乐的。古人限于交通条件,经常将山水画挂在座椅后方和前方的墙上,营造一种“人在画中”的氛围。主人的心绪很容易入画,如果画中有个人物,似乎能与主人交谈。但是书法尽量不要挂在身后,汉字都是单体独立的,寓意深远,而且字是用来承载历史、树碑立传的,分量很重,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压抑。所以古代文人一般在书案的前方和背后挂山水画,侧面挂书法。

    另外,书案不要对着门口,当门打开时也许会有陌生人或者奇怪的味道闯进书斋,影响了读书的心情。这在古代称为不瑞之气。还一种说法是门口不要对着墙角、烟囱等,古人觉得不吉利,其实是视觉上的受阻会让胸中憋闷、烦躁。如果无法改变这样的环境,最好用屏风挡住。屏风分四扇屏、六扇屏、八扇屏、十二扇屏,但不能用十扇屏,十代表满,古人讲“满则溢”。如果书斋面积大,可以用屏风分隔区间,读书写字、品茗闻香各有空间。《韩熙载夜宴图》中即有这样的布置。

    《中国收藏》: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书斋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一定还要像古代看齐,配置一样的文房用品才称得上“有品位”、“有文化”吗?

    刘锡荣:所有的美都要接地气,要与时俱进。国家也在倡导继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还有使用价值的当然要继续传承。现在的书房一般会有电脑,配上一个别致的鼠标也是个性的体现。精致的茶杯、小巧的花瓶,都会给书房生活带来乐趣。对于日常生活来说,这就够了,不必一定追求所谓的高雅。

    随着主人事业的提升,能置办一些力所能及的物品以作装点再好不过。墙上挂一些油画、国画、书法、版画甚至收藏级的海报,在来客人时能给你们增加一些文化的话题。其实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人始终是追求生活境界的。不喜欢传统文化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有文化品位的空间。环境的配置应该与你的衣着、言语、社交层次匹配,塑造环境是在颐养自己的身心,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中国收藏》:近年来,古代文房用品在拍场上不断升温,这些小器物价格不高,往往成为新藏家追逐的对象。您认为目前是收藏古代文房的好时机吗?对于其未来的市场空间您怎样看?

    刘锡荣:我搞收藏几十年了。我20多岁时就开始收藏信札、邮票、书籍等,其实就是想让自己的小书桌丰富起来,读书的时候不那么寂寞。说起收藏,与我们最有亲合力的就是书斋的文具。买回一只物美价廉的毛笔摆在书桌上,即便不用,也能给你带来一种愉悦感。现在一件老的文房用品,精致一点的万元左右,朴素些的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大众都能消费得起,应该说是绝佳的收藏时期。只要它符合你的审美情趣,符合你的经济条件,不妨买下它。试想,如果你告诉客人给他使用的是宋代茶盏,是不是很有面子?买得起、还好玩,既能增值,又能传承,何乐不为?时间久了,收藏起一个系列,其增值空间更大。 

   《中国收藏》:古代文房的摆设是非常讲究的,恰到好处的摆放能让其成为书斋中的一种特殊景致。据您了解,现在很多藏家买回古代文房,是否物尽其用?其原本的文化含义有哪些还不被藏家们熟知?

    刘锡荣:有很多由于不了解文化含义闹出的笑话。曾经一位藏家买了一个砚屏,本来应放在砚台前面,可他却在一篇文章中称其为“笔屏”,认为是放在笔架前面的。还有一例,一个机构购买到一鼎金带围鱼耳炉,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将其与一把古琴摆在一起。炉上的金带围象征爱河,而两鱼耳象征两条鱼在水中嬉戏,这其实是皇家卧室陈设的器物,暗示皇帝与皇后的鱼水之欢。而琴是至洁、至雅之物,是不能与金带围鱼耳炉搭配的。另外,很多人不知道,铜炉是以耳命名的,如蚰龙耳炉、鱼耳炉、冲天耳炉、戟耳炉等,而现在居然有人将它们统称为“双耳”。希望购收藏者们在购藏前多做些功课,避免将原本的风雅事变成别人的笑谈。

  《中国收藏》:对于热衷文房收藏的藏家来说,目前哪些类别值得关注,您能否给藏家一些建议。

    刘锡荣:收藏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如果财富和兴趣旺盛,当然首先要建议他收藏帝王之器,其次是古代知名文士使用或收藏过的,再次是符合个人审美的小物件儿。小物件如果买上几十件,摆在案上也是洋洋洒洒、颇为壮观的。

(注:本文图片由刘锡荣先生提供。)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