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理由不喜欢的冬天

来源:
作者:◎文、图/范美俊
2018-12-31 10:28:04
0

  

在不经意间,冬天又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人不喜欢冬季,因为有灰蒙蒙的天空、有泥泞的道路、有临近年终繁忙的工作,当然这是对当下的我们来说。其实属于冬季的情趣不比任何季节少,在古人那里,冬季同样充满诗意和情怀。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古人笔下的冬季生活画卷。

 dj-1-1.jpg

|  无暇风景捕鱼忙  |

 

首先来看看北宋王诜的《渔村小雪图》。王诜(约1036年至1093年后),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后徙开封。出身贵族,是宋初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家中多藏法书名画,既工于设色也擅长水墨,亦能书善文。

该画表现了江南渔村小雪初霁、渔夫捕鱼的情景。构图采用高远与深远结合的方式,给人以天地万仞、咫尺千里之感。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虽然绢色发黄,但略呈冷灰白,颜色素雅而意境萧索,笼罩在隆冬时节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与其说是描写渔夫的艰苦劳作,倒不如说是反映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一种情怀。

dj-1-2.jpg

长卷大致分为三部分。右边山峦斜坡下的溪塘芦柳,有带蓬渔舟三艇和扁舟一叶,渔者或艇上垂钓,或塘间布网,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

中间绘山峦跌宕绵延起伏,山头的阳面略呈白色,暗示雪后的痕迹还在。前景石崖之上有两棵苍松俯仰相和,后有蟹爪寒树一丛,崖下有雅士泊舟浅酌。中景溪谷中策杖老者亦步亦趋,仆人携琴紧随其后。远景苍润雄伟的群峰屏立,山势直冲画外,崖间的两叠飞瀑飞泄如注。

dj-2.jpg

左边前景中数棵盘根错节的虬曲古树,远景低山垂幕,孤桥斜径,尽显孤寂之意,一幅平江远眺寂静渺渺的景象。

该作画法兼有李成、郭熙山水画特点,又融李思训、李昭道金粉勾勒技法。整幅作品寒汀疏林薄积小雪,渔民小舟张网垂钓,清逸雅致而不失富贵华丽。乾隆皇帝评之:“已觉冷风拂面浦,又如湿气生银田。”但是,画面加上乾隆的题跋后,如一块方直的膏药硬贴,不但与图形毫无关系,也打破了画面的隆冬时节天空清寒空旷的肃杀气氛,显得满而紧,并且左边显重。这样,乾隆帝的“农家乐”审美情趣,也就跃然纸上了。

dj-3.jpg

王诜与苏轼、李公麟等人来往甚密。李公麟曾在《西园雅集图》中描绘了苏氏兄弟、米芾、黄庭坚、秦观等16人在王诜府中的西园雅聚。后来,受到苏东坡乌台诗案牵连而被贬。该图可能绘制于王诜被贬之后,是对复杂官场生活的厌倦和重返自然的礼赞,有着中国士人特有的进退观,并非表示王诜要跳出体制去当一个农夫渔父,这仅仅只是一种情感关照而已。

 dj-4.jpg

|  群峰冷雾笼松杉  |

 

与王诜《渔村小雪图》意境接近的还有金代李山的《风雪杉松图》。李山为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擅山水,史载其每于屋壁喜作大树、奇石,且用笔精良,用墨淡雅。

此画为横卷形式,自右而左画松谷之景,谷底为平远俯瞰,山体为深远取景的“自山前而窥山后”,近山高而远山低。上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诗曰:

千峰如睡玉为皴,落落孥空本色真。

茅屋把书寒不辍,斯人应是友松人。

前景的松杉占去大部分画面。树身通体直立者为杉,树身主干上端盘曲者为松。松杉前后搭配,疏密有致,在凛冽的寒风中松杉成排挺立,有不屈的意态。

画面近处的松杉出枝及翻飞的针叶画法有些个人特点,略显粗放,有苍凉萧瑟之感。远处的寒树,则用郭熙的蟹爪法。山石的皴法趋向简约,勾勒轮廓后,用笔擦出凹凸明暗。这幅画较为真实,估计是写生为之且更见笔墨,有传统山水的承传因素。金代文学家、书画家王庭筠跋此卷诗曰:

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

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他又写道:“此参寥诗,非本色住山人不能作也。黄华真逸书,书后客至曰:此贾岛诗也。未知孰是?”

明代王世贞评该画说:“然李用笔潇洒,清绝有致,出蹊径外。”但是未必属实,线条的描绘还不够灵活有力。彭启丰在乾隆二十八年受命内府鉴藏名人画卷,他展阅评论道:“凡大小杉松十一树,诸峰层列,隐隐有寒互色。茅屋萧然,有人据案执卷。堂前众树耸立,直干乔枝风雪中,不可挠屈,元阴茏苁,又若俯翳其下。盖金去宋未远,其树石皴染,皆守宋人家法。”评论中的“皆守宋人家法”应该属实。

 dj-5.jpg

|  牛车雪溪颤巍巍  |

 

看过了两幅颇具气势的大作,再来赏一幅小品。而南宋朱□的《雪溪行旅图》尺寸很小,但场面颇大。寒意逼人的冬日景象中,画面下部斜“T”字型的乡村小道上,三辆两轮牛车正在赶路,他们要通过一个有一定坡度的木质拱桥。牛车过狭窄的拱桥还真是不容易,上桥需要拉拽,下车需要力抵,稍不留神就会下滑。画中的车夫如果没控制好方向,还有连人带车、带牛通通掉进快结冰湖里的潜在的危险。

前行的第一辆牛车,已通过拱桥顶部正在往下滑行,为使车辆不至于下滑太快或者车头下坠,留在车上一位车夫尽量身体后倾,以平衡车辆。第二辆牛车正在上桥,显然牛的力量不够,此时车夫不得不下车死力拉拽,以助牛车上坡。而最后面的一辆牛车,正在平地慢行等待前车过桥。可以看出,三辆牛车的车仓内并未装载货物,如果荷重过桥那就更为麻烦了。画面中间偏右,则是一辆下到水中清洗的牛车,可能他们已经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即将出发,得稍微打扫一下车体,也顺便给牛儿洗个冰水澡。画面远处,天幕低垂,水天相接,这是小雪初霁后南方特有的肃杀与朦胧景象。

该画寒意逼人而又热火朝天,底层民众的生活之艰难与劳动之美都一一跃然纸上。虽是小品画,但是有着两宋绘画特有的细节真实。特别是作为绘画与实用美术相结合的宋人小品画,更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显然,底层的民生殊为不易,为了生计的行旅并无诗意,更不会有文人“踏雪寻梅”般的闲情逸致。

该图为散册,无藏家印记,流传关系已无从考。作者的姓名也仅留一个“朱”字,另外的字已漶漫不清。

 

|  雪村桥头客相逢  |

 

相比于描绘劳动场景,行旅题材算是宋画中的经典场景了。南宋刘松年的《雪山行旅图》上描绘了夹岸高山之下,一条S形水从右上向左下缓缓流畅。画面中部右面的山坡,是秋霜红叶和寒树枯枝组成的树丛,林木掩映中房舍隐现,屋顶因积雪而有些发白。临水处,有一小舟泊于岸边,再稍微靠上一些位置,是为便于屋主人出行的横桥一座。画面下部,则是踏雪相向而行的两队旅者,皆一主一仆,他们将汇合于木桥上。

此画原为张大千旧藏,有的著作名之《秋山行旅图》。但综观全画,明显是一片白雪皑皑,而以《雪山行旅图》命名,应该更为妥当。

刘松年画树石,间接从李唐吸收了北宋画家钩斫皴点的笔意,较之马远和夏圭,显得厚实严谨,不是那么放纵。该画的界画楼台、桥梁构筑也刻画入微。全画工致细腻,人物高古,一派隆冬时节萧瑟清冷的意境。画面左侧下端,署有“刘松年画”四字款。

 

|  对弈开轩有客来  |

 

在南宋夏圭的《雪堂客话图》中画有雪后欲融未化、寒气逼人的江南景色。江岸边寒树数枝,芦苇和竹林数丛,房舍掩映其间。远山白雪皑皑,山上寒松依然傲雪挺立,山脚则隐没于淡墨晕染的烟岚雾霭之中。山林、房舍、江渚皆银装素裹。沉郁杳渺的天空,有两只朦胧的高飞黑鸟。

房舍的轩窗洞开,内有二人对坐弈棋,虽只勾衣圈脸,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对弈时凝神注目的神情跃然纸上。一渔翁正在向房舍划桨而去,似是着急为其送上佐酒的鱼鲜。即便是这样寒冷沉寂肃杀的冬日,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物活动,依然蕴藏着勃勃生机。

画面左侧署“臣夏圭”三字款。构图采取半边式局部取景,笔法凝厚苍劲,浑融含蓄,于疏松中见俊秀。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皴秃笔直画,有着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作画用水较多,画面更显温润秀逸,水墨淋漓,人称“拖泥带水皴”,又喜在染后用秃笔焦墨点垛,所谓“泥里拔钉皴”。天空和水面略染淡墨,以烘托雪的洁白,营造寒气袭人的气氛,也显得深远渺茫、意蕴悠长。经历近千年时间的白绢已发黄变暗,而山顶、屋脊、枝头用蛤粉点染的白雪,依然晶莹璀璨、历久弥新。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