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日无此君

来源:
作者:◎文、图/谢 博
2018-12-31 10:24:03
0

  

南京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43万余件,其中瓷器近半,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便是其中难得的精品。这件瓷器作为现存唯一完整的明洪武釉里红带盖梅瓶,胎质坚硬,造型优美,纹饰精致,釉质滋润。它的白釉微青,釉里红虽发色略黑,但瑕不掩瑜,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

明代,梅瓶一直被皇室、贵族用作重要的陪葬品。那么,这件明洪武景德镇官窑釉里红梅瓶的主人究竟是谁?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在瓷器发展史上又有什么重要价值?

 mp1.jpg

|  瓶出显赫  |

 

19573月,考古人员在南京市东善桥响龙山附近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墓中出土的47件文物多为常见的生活用品,几件铜制品以及锡制的罐、瓶、壶、盘、碟等,器型较小,造型简单,制作粗糙。但是,就在这些不起眼的文物中,考古人员竟然发现了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这件如此精美完整的梅瓶,在这些普通的陪葬品中脱颖而出,不由让人心生疑问:墓主人究竟是谁?为什么拥有如此高品质的陪葬品?

根据出土墓志表明,墓主人是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夫人安成公主。史书中关于宋琥及其夫人安成公主的记载很少。宋琥是明朝开国大将宋晟(1342年至1407年)的次子,安成公主是明成祖朱棣的女儿。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将安成公主许配宋琥。永乐六年(1408年),宋琥继承父亲西宁侯爵位,镇守甘肃。永乐十年(1412年),宋琥奉诏回京,以皇亲身份掌行孝陵祭祀行孝陵祭祀。洪熙元年(1425年),宋琥以不恭之罪遭弹劾,被削夺爵位,直至宣德五年(1430年)去世。正统八年(1443年),安成公主病逝,夫妻合葬于东善桥。

mp2.jpg

这位明成组朱棣驸马的背后,是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宋氏家族。宋氏家族是明朝开国的功勋家族,以宋晟功绩最为显赫。宋晟,字景阳,安徽定远人。自幼追随父亲宋朝用、长兄宋国兴,投效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历任建宁、江西、大同、陕西都督指挥使,镇守凉州长达20多年,与塞外民族交战无数,战功累累。明成祖即位后,宋晟升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拜平羌将军,决断西北边务。永乐三年(1405年),封西宁侯,世袭罔替。永乐五年(1407年)病逝,追赠“郓国公”。

宋晟功勋卓著,得两代皇帝信任。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亲王纳功臣之女,公主配大臣之子”的联姻政策。永乐元年(1403年),宋晟奉诏归来,朱棣将女儿安成公主、咸宁公主许配宋晟之子宋琥、宋瑛。宋氏一门出现两位驸马都尉,足见其政治地位。

宋晟死后,子孙袭封“西宁侯”,传十一代,记十四人,直至明亡。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至1646年)追补开国名臣赠谥,宋晟被追封“宁国公”。可以说,宋氏家族见证了明朝的兴盛和灭亡。

 mp5.jpg

|  梅影留香  |

 

梅瓶是古代瓷器中一种兼具使用和观赏功能的用具,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逐渐收敛,体型修长,亭亭玉立。它流行于宋、元、明、清。

宋代,梅瓶以实用为主,因造型易于封口,容量大,且便于搬运,可作盛酒容器,被称为“经瓶”“酒经”。赵令《侯鲭录》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当时,“经瓶”有几层含义,一乃表明盛酒器;二指特定的样式;三是有限定容量,一瓶酒就是一经。上海博物馆藏宋代磁州窑梅瓶,瓶身上书“清沽美酒”“醉乡酒海”,即说明此瓶为盛酒器。     

元代,受到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影响,梅瓶有新的变化,整体造型高体宽大、上腹饱满,并出现了以青花为主的品种;在纹饰上多以吉祥内容和织锦图案装饰为主,也流行历史故事、戏剧故事等题材。     

明代,是梅瓶烧造的高峰阶段。早期,梅瓶仍主要作为酒具使用,永乐至崇祯时期则大量地被用于贵族陪葬品,成为等级身份的象征。北京定陵、湖北省荆门市梁庄王墓和广西桂林藩王墓等都曾出土过梅瓶。

清代,梅瓶烧造时间集中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功能已不再是实用的酒具,而演变成赏玩的陈设器。譬如,在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绘的《午端图》中,梅瓶便为插花之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梅瓶多仿造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梅瓶,除传统的青花、釉里红、蓝釉外,还创新出众多新品种。

mp6.jpg

|  瓷中贵族  |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用彩料在胎上直接绘画,罩透明釉后,在1280摄氏度至1300摄氏度的窑火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氧化铜的呈色难控制,对窑室气温要求高。温度低了,图案的色泽会发黑;温度高了,纹样易于晕散。

元代,釉里红烧制工艺并不成熟,纹样多有晕散现象,釉里红的颜色会时隐时现。这时期釉里红瓷器的绘制手法为线描勾勒,在瓷胎上用细线条绘出不同的纹样图案;也可以在胎体上刻划好,再用釉里红填绘地色或填绘纹饰留出白地,最后罩透明釉烧制。

mp8.jpg

明洪武早期,釉里红烧造技术仍在探索之中,成品的发色有偏黑灰的现象,但中后期的烧造技术与元代相比有显著进步。器型以大件为主,多见大盘、大罐、玉壶春瓶、梅瓶等。永乐宣德时期,釉里红烧制技术完全成熟,色泽纯正。

明中期以后,釉里红烧造技术一度失传,直至清代康熙年间才得以恢复。与明代相比,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工匠掌握了高温下对铜红釉的控制,釉里红的呈色稳定,色泽明艳,尤以雍正釉里红瓷发色最为出众,成品率最高。

釉里红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代表品种,被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釉里红瓷器在洪武朝盛极一时,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应该与明太祖以红色为贵的礼制有关,刘辰《国初事迹》记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赤,将士战袄战裙状帽旗帜皆用红色以壮军容”,《明史》云:“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在古代中国,新朝革鼎,统治者常用红色表明正统,以镇民心。明太祖生于安徽凤阳,发迹于南方,定都南京,在五行学说中,南方属火,以赤色为代表。早年,明太祖参加红巾军,“朱”乃红色,“洪武”的“洪”也与“红”谐音。凡此种种,似乎都是明太祖偏爱红色的理由。因此,明太祖认为红色与自己命数相合,是最吉祥的颜色,下令御窑厂烧制釉里红瓷器。

洪武时期,釉里红题材丰富,构图繁复,基本与青花瓷器相类。常见纹饰为花卉纹,多采取折枝或缠枝牡丹、莲花、茶花和扁菊花等,尤以扁菊花纹多见。另外,园林景致或竹石芭蕉、松竹梅等题材也比较流行。

 mp10.jpg

|  岁寒益友  |

 

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乃中国传统纹样,在古代绘画和工艺美术中多见,是明清官窑瓷器常用纹饰。“岁寒三友”不仅在文学上被广泛运用,在绘画中也十分盛行。两宋以来,文人画兴起,画家们热衷描绘松、竹、梅,赞美岁寒三友精神。南宋赵孟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征明、清代郑燮等都擅长描绘松、竹、梅。

在瓷器工艺上,“岁寒三友”纹饰首先出现于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瓷,多在梅瓶和罐上,受文人画影响,呈现出清新雅致的美学风格。明代以来,瓷器流行绘饰“岁寒三友”,但清代中期以后,随着皇家喜好和社会风气的变迁,“岁寒三友”纹饰逐渐消失。

mp11.jpg

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质朴大方,寓意深刻,仔细欣赏梅瓶上的纹饰,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画的技法和意境,干净利落,细腻传神,画面简单而不繁复,布局精妙,有一种审美的情趣融入其中,可以说是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中的佼佼者。

日前,南京博物院专门为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举办了特展。在此次镇院之宝展览中,关于梅瓶的故事、梅瓶的发展、釉里红工艺以及岁寒三友纹饰,都有着详细的介绍,您不妨到现场一睹为快吧。

 

mp13.jpg

 

mp16.jpg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