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而还寒 高而不畏

来源:
作者:◎文、图/杨振国
2018-11-30 16:43:40
0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为胜,但是竹石花鸟画也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北宋郭若虚在论述古今优劣时说:“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

zs-1.jpg

郭若虚活动于北宋中期,与郭熙大约处于同一时期。他所谓的古今即六朝隋唐和北宋。也就是说,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北宋不如六朝隋唐,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六朝隋唐不如北宋。虽然绘画史实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但北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确实胜过唐代,而且其兴旺的势头从郭若虚的时代到南宋灭亡这200年间一直保持不衰。

枯木竹石画兴起于北宋,苏东坡便曾作《古木怪石图》流传至今。南宋院体盛行,似未见有此类佳作。元代赵孟一反近世画风,作有许多此类题材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秀石疏林图》,于自然法度之外,尽简率写意之极,挥洒自如,神完气足。在此类作品中,无出其右者。

赵孟的枯木竹石画着意于“士气”、强调书法笔墨趣味,《秀石疏林图》《枯木竹石图》《兰竹石图》和《竹石幽兰图》都可以归入这一类。枯木竹石画和单纯的竹石画不同,在观念意趣和笔墨的技巧要求上都存在明显区别。甚至元代后期吴镇、倪瓒的墨竹画也明显不同于赵氏。到了明清时期,就几乎见不到这类枯木竹石图了。这确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奇特现象。赵孟这一类作品数量不少,究其原因,恰如有人在其《竹图》中所作的一段题文所云:“其飘然也有儒者之意,其温然也有王孙之贵,其颓然也有茅檐之味,其俨然也有玉堂之气。清而还寒,高而不畏,古之人与,今之人瑞也。鸣呼,以嗜者尚其致。”正是其飘、其温、其颓、其俨,诸般情状与意态给了画家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借以直抒胸臆。

综合前后来看,枯木竹石图兴起于北宋,衰于明,独盛于元代,这确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现象,也是特殊的文化现象,这有助于我们认识绘画史的复杂性。每一画科甚至某一画科的某一类画都有复杂而微妙的方面,其变化的原因不是表面的师承关系或个人喜好,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及思想的根源。集中到一点,就是画家的精神追求在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时,寻求象征性艺术表现的创作冲动和艺术理念。

zs-2.jpg

在中国象征文化传统中,竹石和枯木、杂草有时带上山水的一角,它们组成的画面既可让人产生视觉审美愉悦,又有足以让人反复咀嚼的寓意。况且,与山水画不同,竹石枯木是小景,作画时信手拈来,顷刻可成,与尚写意不尚刻画的元代文人画家的主张正相符合。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个人的精神追求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并不为元代所独有,宋、明同样存在这样的冲突,要论冲突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则元代强于宋、明;二是冲突的结果可以是枯木竹石图,也可以是山水、花鸟画,但要论象征性表达更直接、更简率、更自由、更深刻则枯木竹石更有代表性。赵孟和同时稍早的集贤殿大学士李(1244年至1320年)的竹石画就体现了这些特征。

竹石画的成熟表明中国绘画文人化的全面完成,这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竹、石入画并获得恰当的艺术表现扩张了画家对自然事物的审美观照,从而丰富了绘画再现的客观对象,使文人通过绘画认识自然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次,这强化了文人艺术抒情写意的特性,在作为一种新的再现对象的同时,也使文人画家的主观胸臆渲泄得淋漓尽致,从而使竹、石成为典型的文人画母题。第三,广义地说,在各种人文现象中,源自自然的事物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竹的坚贞、石的耿介,其品质成为士人君子高尚品德的隐喻,借中国画各种技法、语言和手段得以表现,实为世界文化中伟大的独特创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