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怪癖”——毛边书

来源:
作者: ◎文、图/潘小松
2018-08-07 09:06:54
0

  毛边书,“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页与页相连,看书时,需用裁纸刀裁开。其起源于欧洲,盛行于法国,之后流传到我国。鲁迅爱毛边书,自诩“毛边党”。如今热衷收藏毛边书的藏书家,多半是民国书籍的追捧者。这其中,本文作者、喜欢西文书的藏书家潘小松,也有一份对毛边书的情怀与偏见。

mbs1b.jpg
  毛边书是藏书领域的小众玩意儿。即便是爱好藏书的人,也有对书页不切口表示不解。理性地来讲,我们“毛边党”(鲁迅用词)人并不认为所有的藏书人都该追逐毛边书,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老北京豆汁儿一样。

  毛边书的切法是有讲究的。依据封面格局恰当地切,是为书增色的毛边;方法不得,毛边也会让人觉得突兀,不舒服。毛边书开本宜大,文本排字页空白宜多;封面用纸宜朴,封面字体宜鲜艳。毛边的参差最好与封面设计浑然一体。

  鲁迅作品的毛边书好看,多半与他的著作封面设计宜毛边有关。鲁迅是近代毛边书的热情追捧者,所以讲五四前后的毛边党,多半跟鲁迅能联系上。在喜欢西文书籍的人眼里,毛边书几乎是家常便饭。一百年前的法文英文书,完全没有毛边影子的几乎没有。法文平装本,英语精装本,毛边书几乎成为惯例。我以为一开始是不愿让未购买的人随意翻阅之故,然后才形成裁纸读书的雅好的。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开头,诗人吕西安在沙龙里给贵妇人读自己的诗。我想,那诗集该是毛边书,一页一页裁开来读的。毛边书需要象牙小刀裁开,这一定是书籍成为女性文化消费品之后的现象。毛边书带来的阅读想像空间,是日后藏书家们无从体会的。

mbs3a.jpg

  藏书家们对毛边的追捧,更像集邮人对不撕掉边的邮票的追捧,属于收藏的怪癖。我在许多谈女性阅读史的书籍里看见平装本的毛边书。那种阅读过的痕迹(dog-eared)比端坐在客厅里拿本精装书装饰要有趣得多,大有宝黛读《牡丹亭》的刺激。

  毛边书讲究原生态书的装帧样式,有参差错落的美。我手里有几本《追忆逝水年华》早期法文原版,大部分是精装的,有一册平装毛边,我觉得这一本就比另几本看着美,很愿意让人亲近它。我的毛边精装英文书的不切口那两面,也看着更庄严厚重些。英文精装旧本书籍,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学术著作,多少有一点毛边书的影子。我习以为常,往往取下来翻阅时才发现这是大家喜欢的毛边书。这时期的书(百年前)顶口烫金承灰,另两口故意不切平,古意盎然,有布面精装的纤维感。我想,维多利亚时代的出版物之所以令人怀旧,多半以装帧上的人文精神有关。毛边风格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之一。那个年代的书籍我留存了不少。红皮面蓝布面,厚重的绵纸少不了毛边装帧。旧纸承刀,有雕刻的感觉。诗人的诗集也罢,散文家的文集也罢,史家的著作也罢,毛边是一道共同的风景。我想,一切喜欢西文书的藏书者,毛边书是司空见惯又难以割舍的情怀。我还藏有不少日文书和俄文书,却在这两种文字的出版物里没有看见毛边书。

  日文近代出版物的风格还西化得厉害,却并不见毛边书。希望方家有教于我。国内藏书家里的爱好毛边书最甚者姜德明和陈子善都是研究五四新文学的专家。他们的爱好影响了一些出版社的取向,所以,假如你去杨梅竹斜街逛模范书局,能买到近期出版物里的毛边本。这些书有出版社专为毛边党人制作的,异常精雅。假如你去古旧书店,五四时期的毛边书已然属于古董。北京六里桥中华书局门市部能买到当代作者书籍的毛边本。这种专营毛边的书店,我在北京也仅见到这两家。第三家只有鲁迅博物馆的鲁博书屋了。可见,毛边党人还是挺寂寞的。藏毛边书如藏普洱茶,是要讲究趣味的;假如只为藏而藏,我以为是藏书的下品,你也一定不会选毛边书里的有佳趣者。

mbs1a.jpg

  藏书是要随缘的,意外的发现永远是收藏的最乐。藏毛边书也是。冷摊负手对残书,冷摊淘书是永恒的怀旧。毛边书上的雪泥鸿爪才是与封面设计浑然一体的收藏印记。我们在黄裳和姜德明等老一辈藏书家那里读到的不就是这样的藏书传奇吗?毛边书在我们这一代人里,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我们受了老一辈藏书家的感染,对毛边产生兴趣。然后才追本溯源,去找毛边书的祖宗。这现象跟藏书票的收藏兴趣溯源一样。我始终以为毛边书兴趣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速成不来的。这就跟大部分抽卷烟的人不识烟斗烟丝的滋味一样。所以,我想,毛边书今后仍然属于小众收藏。雅事往往还真是小众的。

  读过《简爱》、《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的藏书爱好者容易培养毛边书的兴趣。喜欢读鲁迅书信日记的人也容易培养毛边书的兴趣。唐、阿英、孙犁、姜德明等都是读鲁迅的,所以他们个个都喜欢毛边书。往这个路数上发展,你可能成为毛边党人。我自己并不属于毛边党,我对毛边书的兴趣只是审美趣味的延伸,我喜欢朴拙的事物,我喜欢大方的设计,所以我喜欢切口得体的毛边书,而不喜欢拘谨的毛边书。我见过煞风景的毛边书,那大抵是为毛边而毛边的产物。毛边书配上作者的签名是毛边书的增色藏品,再加上钤印就更好了。

  毛边书最好是作者集子的出版本,最好还是诗歌散文集,短篇小说集也行。我的这个印象不知是如何形成的。一本当代的学术著作,做成毛边,就没有初出茅庐的诗人一本处女作做成毛边书有味道。这也许是我的偏见。我自己买毛边书时是这样选择的。比如,董桥很适合毛边,钱钟书勉强适合,李敖的著作就不适合。我的意见也许是偏见。我对毛边书就是这样感觉的。文艺类杂志创刊号适合毛边,科普杂志就不适合,学刊就更不适合毛边。这也是我的偏见。毛边书是跟乔治桑这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换成罗琳的哈利波特就不是那么回事。这也是我的偏见。我藏有两色封面的黄裳著《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毛边书两册,舍不得裁,另买一本普通本阅读。这是书友惠我的,有书以外的情分。这大概是毛边书的另一种功用,毛边书能见证藏书家之间的友谊。收藏家黄显功先生送我的大作是毛边本,我自己另购一本阅读。毛边书引申的书的故事就是这样递传的,就像许广平在鲁迅去世后把《集外集》毛边本送给唐等人一样。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