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鉴定康熙民窑青花

来源:
作者:◎文、图/郝喜文
2018-08-02 15:40:17
0

 康熙时期将“官搭民烧”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为民窑瓷器生产在人才、技术方面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康熙民窑青花瓷也从此一改前朝“官窑精美、民窑粗鄙”的状况。

 

 

三招鉴定康熙民窑青花

◎文、图/郝喜文

 

 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因其制作精良、质量上乘、文化内涵丰富而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过去对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多侧重于对已知器物鉴定特征的归纳总结,而疏于对鉴定特征成因“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的研究分析。在逻辑和方法上的本末倒置,可能会导致单纯依赖鉴定特征出现后世仿品误认为本朝真品,而特征成因的理解缺失或不足则可能导致对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整体面貌认识不足,而将本朝真品误判为后世仿品。因此,从“知其所以然”的角度解读鉴定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中国陶瓷史,在清代以前,中国青花瓷器的生产经历了横空出世的元青花、大气庄重的永宣青花、淡雅柔和的成化青花等数个高峰期,每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恰是我们对各历史时期青花瓷器鉴定时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特征体现在胎、釉、彩、纹饰、款识等几方面,但这些特征的根本原因却在于制瓷原料、配方改变,制瓷技术的演进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变化这三方面。

qh-1-1.jpg

 

 

高岭土很实用  |

 

 

    

据史料记载,景德镇瓷业生产早自南宋末期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作瓷胎,高岭土的品质和在瓷胎中的配比对瓷器质量高低有关键的影响,可以使瓷胎更加洁白,并使瓷胎在烧造时的强度提高。其一可以降低胎体厚度;其二可以生产更大件的瓷器;其三则降低了烧造时的变形率,即使瘦高器型也不容易在高温中倾倒,使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造型呈现出挺拔硬朗得特征;其四提高胎体密度,使得康熙时期瓷器具有与同大小厚度器相比物手感更为沉重的特点。

    产自高岭山的高岭土是历史上景德镇瓷业生产所用高岭土中最为优质的,对其的利用可追溯至明万历中期,此后一直到乾隆晚期都大量应用于景德镇民窑瓷器生产中,但是明末青花瓷器与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呈现出不同的胎质特征,则是因为康熙时期对瓷石和高岭土的淘洗更为精细,去除了原料中氧化锰、氧化钛等着色杂质的杂质又能提高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因此康熙民窑青花瓷器胎体比同采用高岭土入胎的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器更为细腻、洁白。

但是随着高岭土资源的日渐枯竭,到乾隆末期,为了保证官窑瓷器的生产,政府将高岭土垄断仅供官窑生产使用,景德镇民窑瓷业开始转而使用产自星子等地产高岭土,这些产地的高岭土不仅氧化铝含量明显低于高岭产高岭土而且开采运输成本高,景德镇民窑窑户为控制制瓷成本必然会降低瓷胎配方中高岭土的配比,因此光绪民窑仿康熙青花瓷器较之康熙本朝民窑青花瓷器,胎质明显粗松而胎体厚却手感较轻。

 

 

qh-3-1.jpg

釉面差异大  |

 

 

    景德镇瓷业生产所用釉料历来均以釉灰加釉果来配制,从陶瓷工艺学角度讲属于石灰碱釉。釉灰从化学组成上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而釉果则是由风化程度较高的瓷石经粉碎淘洗而成。因此景德镇民窑瓷业生产所用釉料在历史上变化较小,但是各时代瓷器釉面特征却也各异。

    明代青花瓷釉面整体透明度较差,经显微镜观察明代白釉瓷器釉面我们发现多数的明代瓷釉中均有一些细小的晶体,有时分布在釉层各部,有时在釉层中部聚集成一薄层。这些细小的晶体正是瓷釉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未达到能使瓷釉完全熔融状态时残留的一些未熔融的天然矿物晶体,而正是这些未熔融的晶体,使得明代白釉瓷器的釉面与康熙时期白釉瓷器相比在目视情况下显得透明度较差。而康熙时期由于优质高岭土的使用和窑炉技术的进步(具有优良热工效能的蛋形窑开始在这一时期开始在景德镇瓷业生产中使用,可以使窑内温度达到1300度以上,并且窑室内密封效果好,可以实现更好的还原气氛),使得民窑青花瓷器釉面透明度高、光洁、清亮、胎釉结合紧致的特点。

    但到了晚清光绪时期,虽然此时景德镇窑业生产仍沿用蛋形窑,但国力衰弱,社会经济凋敝,即使是当时的官窑生产都不能完全支持松柴(即松木,是古代景德镇瓷业生产所用主要燃料)的巨大消耗,民窑窑户为了降低烧造成本以维持生产使用燃烧热量较低的普通木柴代替松柴或降低还原过程时长或降温阶段减少松柴的投入量,导致窑温不达标、窑内还原气氛不足、降温过快,而窑内还原气氛不足会使青花色泽灰暗,降温过快则会导致成瓷釉面有橘皮釉现象。因此光绪民窑仿康熙青花瓷器较之康熙本朝民窑青花瓷器釉面质软,灰暗并伴有青花色泽灰暗的鉴定特征。

 

 

qh-1-2.jpg

青花料影响美观  |

 

 

    在青花料的使用上,康熙时期青花瓷器均采用浙江产低铁低锰的青花料。而浙料的采用始于明万历时期,但由于早期对浙料的加工采用落后的水沉法,青花料提纯度不及后来采用的煅烧法。因此明末清初时期所用青花料中氧化钴含量低于康熙时所用青花料而青花色泽不及康熙时期娇翠。

    更为重要的是,在康熙时期应用青花料在坯体上绘画时会在青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高岭土,这种方法具有三个优点:

    一、使青花料变得黏稠更容易附着在坯体上,这有助于青花分水时浓淡的精确把握,丰富青花画面的层次,实现多达十数级的浓淡层次。

    二、助于青花料在烧制过程中实现与胎体的充分熔融,这是我们在康熙青花瓷器鉴定特征中青花料深入胎骨的深层技术原因。

    三、提高青料装饰部分的釉质熔融温度可以显著避免晕散现象的发生。这一点正是在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鉴定中康熙青花发色明快、清晰这一鉴定特征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通过对原料以及烧造技术的分析我们基本上说明了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在胎、釉、彩方面的鉴定特征。而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在纹饰上的特征则主要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康熙时期文化发达,人文艺术上受明末思潮的影响,文人画派占据主流并深得统治阶级的喜爱,因此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纹饰也有很强的文人气质。此时的民窑青花瓷器画面中山水画受清初“四王”影响,而人物题材瓷绘则多受宫廷画师绘画影响。此外,康熙中后期海禁开放,瓷器再次大量行销海外,转为外销而定制的民窑青花瓷器多装饰有明显域外元素的纹饰。在鉴定中,我们需要考量的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画工以当时的文人画、版画等素材为临摹对象,而光绪民窑仿康熙青花则以本已是临摹来的康熙青花瓷器为临摹对象,画面艺术性进一步降低,因此光绪仿康熙青花瓷器绘画较为呆板、造型比例较差。

   qh-8-1.jpg

鉴定过程中需要对多个鉴定特征综合考量,查看各鉴定特征是否匹配,不可顾此而失彼,并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时代中,以时代的原料、工艺技术、文化艺术为出发点考量被鉴定器物,才能在灵活掌握各鉴定特征,进一步提高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率。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商务合作法律申明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lingshouke.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11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666号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